李觏诗文赏析

李觏

乡思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译文:

人家说日落的地方是天涯

我能看见日落的地方也就是能看到天涯,却看不见我的家

我已怨恨层层群山把我和我的家分隔

可层层的群山还是被无尽的云朵所遮盖

注解:①落日:太阳落山的极远之地。②望极天涯:极目天涯。一、二两句说:人们说落日的地方就是天涯,可是极目天涯还是见不到家乡的影子,可见家乡之遥远。③碧山:这里泛指青山。三、四两句说:已经怨恨青山的重重阻隔,而青山又被层层的暮云遮掩,可见障碍之多。

赏析:

乡思是人类普遍共有的一种美好情感。落日黄昏,百鸟归巢,群鸦返林,远在异乡的游子,触景生情,难免生发乡思之愁。这首所表现的,正是游子在落日黄昏时所滋生的浓郁乡思。

诗的一二句从远处着笔,写诗人极目天涯时所见所感。人们常说落日处是天涯,可'我'望尽天涯,落日可见,故乡却不可见,故乡远在天涯之外。诗人极力写出故乡的遥远。诗人对空间距离这一异乎常人的感受,虽出乎常理之外,却在情理之中。

诗的三四句从近处着墨,写诗人凝视碧山的所见所感。第三句承上启下,既补充说明'不见家'之由,又'暗渡陈仓',由前二句着眼于空间的距离转到着眼于空间的阻隔。故乡不可见,不仅因为距离遥远,还因为路途阻隔。故乡为碧山阻隔,已令人惆怅不已,何况眼下碧山又被暮云遮掩。诗人的视野由远而近、由大而小地收缩,色彩由明而暗地变化,乡思愈来愈浓,以至浓得化不开。

钱钟书说:'诗歌里有两种写法:一是天涯虽远,而想望中的人更远;二是想望中的人物虽近,却比天涯还远。'这首诗属于第一种写法。诗人写空间距离之远,遥望家乡的视线被碧山、暮云层层阻隔,给人以故乡遥不可即之感,突出了诗人归乡无计的无奈和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真挚浓厚的思念之情。

为您推荐

李觏人生经历

李觏 李觏家世寒微,自称'南城小民'。自幼聪颖好学。5岁知声律、习字书,10岁通诗文,20岁以后文章渐享盛名,但科举一再受挫,仕途渺茫。从此退居家中,奉养老母,潜心着述。于庆历三年(1043)创办'盱江书院'。同年受郡守之请主学事,..

李觏重要成就

李觏 思想家: 李觏是北宋中叶一位重要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着书立说,大胆创新,在哲学上持'气'一元论观点,认为事物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在认识上,承认主观来自客观,'夫心官于耳目,耳目狭而心广者,未之有也。耳目有得则感于..

李觏生平简介

李觏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北宋建昌军南城(今属江西)人,住县城北街瑾睦坊。北宋儒家学者,着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李觏一生以教学为主,40岁那年由范仲淹荐为太学助教,后为直讲,所以后人称他为'李直讲',李觏..

晏殊个人作品

晏殊轶事典故

晏殊入朝办事后,当时,天下无事,容许百官各择胜景之处宴饮,当时的朝臣士大夫们各自饮宴欢会,以至于市楼酒馆,都大设帷帐提供宴饮游乐的方便。晏殊当时很穷,没钱出门游玩宴饮,就在家与兄弟们讲习诗书。一天皇宫中给太子选讲官,忽..

晏殊家庭成员

晏颍(994-1055),字奉礼。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人。宋丞相晏殊之弟,传为仙人。少年才子,真宗时,赐进士出身。 晏几道(1038-1110),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宋丞相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

晏殊人物评价

总体评价 晏殊性格刚毅直率,生活俭朴。他多次做州官,官吏和百姓对他急躁的性格很畏惧。他善于了解别人,富弼、杨察都做了他的女婿。晏殊做宰相兼枢密使,富弼做枢密副使,于是,晏殊请求辞去所兼的枢密使职务,皇上没有允许,他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