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征
诗的脚步从这里启程
8岁赋诗,85岁笔耕不辍。胡征说:'对于我,诗就是人生,战斗的人生。'
1938年,胡征和几个追求革命和真理的青年一道来到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先在抗大学习,后来转入鲁艺文学系。在'抗大'时,与同学魏巍、侯亢等参加了柯仲平的'抗歌社',将诗歌作为革命的武器。
'永远怀念延安,因为我诗的脚步从这里启程。'胡征在延安生活、战斗了8年,谈及延安,他一往情深。1945年秋,他离开延安,深入晋冀鲁豫边区,主动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写出了反映农村斗争的诗歌《主席台》和表现战争题材的《战汤阴》等。
两年后,胡征以随军记者的身份,随刘邓大军转战南北,开始了戎马生涯。当年在西安家中,胡征回忆当年,'铁马冰河'的经历重现眼前:'担任随军记者期间,我和广大指战员朝夕相处,他们的勃勃英姿和高贵品质使我感受很深。作为一名文艺战士,我有责任将他们记录下来,宣传出去。'
'凭着伟大的战争给我的那种激动心情,顺着战争发展的气势',胡征利用战斗间隙整理素材,于上世纪50年代初相继写出了《七月的战斗》和《大进军》两部长诗。'这是我的代表作,也是我实践《讲话》的答卷。'胡征说。
在诗中,胡征以质朴然而饱蘸激情的笔触,描写了刘邓大军的战略战术和作战场景。这两部长诗出版后,获得邓小平和贺龙签发的西南军区文学创作一等奖嘉奖令。《大进军》出版时,刘伯承将军还亲笔为书题词。
'这是我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也是尾声。'此后不久,胡征被牵连进一桩文坛冤案,中断写作25年之久。1980年平反后,胡征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进入了又一个创作高峰期,相继出版《诗的美学》《胡征诗选》《鲁西南会战》《文心集》等8部着作。
离开延安50多年来,胡征一次也没有回去过。他钻在狭小的书房里,日复一日地埋头创作着。'作为一段历史的见证人,我得为后人留下些有参考价值的作品。我只想抓紧创作,把失去的时间追回来。'
胡征着手出版《朦胧花甲子》一书,这是一部以日记和信件为主的作品,记载了30年代到60年代胡征经历过的历史。'只要生命允许,我不会停下手中的笔。'胡征说。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