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2年北渡黄河以前,李冶的哲学思想偏于孔孟,信守儒家学说。但北渡之后,他的思想逐渐转为向道家靠拢。从他的读书笔记《敬斋古今黈》中展现的思想看来,他对庄子的思想理解甚为深刻,也很赞同。他对朱熹的理学思想并不全面认同,认为其中不通和有争议的地方也十分多,不应该盲目认同。而他认为'数学虽然是六艺中地位最低的一种技艺,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是最需要的'的思想,也有可能来源于庄子。
对数学的看法
和秦九韶一样,李冶并不认为算学是'九九贱技',认为'小数之假所以为大道所归',也就是说'道'既来源于'小数'(技艺),又借'小数'而体现。他曾经在《益古演段》序中说过:'安知轩隶之秘不于是乎始?'(谁知道轩辕隶首得道的秘诀不是始于数学呢?)也许通过对数学这种'小数'的追求也可以达到'技进乎道'的境界。
李冶对当时基于道教和理学的数学神秘主义不以为然。在《测圆海镜》的序文中,李冶认为自然之数(数字)虽然不可穷尽但数学的道理(自然之理)是可以推导的,而数学的道理如同黑暗中的光亮一般,只要明白了道理,就可以明白数学的奥妙。
文学思想
李冶也是一位着名的文学家,与好友元好问并称'元李'。由于其着作集《文集》已失佚,后世对他主要的文学思想的了解主要来源于他的《泛说》与《敬斋古今黈》。
李冶文风严谨。他曾说:'文章有不当为者五,苟作一也,徇物二也,欺心三也,蛊俗四也,不可以示子孙五也。'在《敬斋古今黈》中,他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他首先认为,写文章应当立足实际,但也要善于联想,不应当穿凿附会,无中生有。李冶还认为,写文章应当善于借鉴吸收前人的精华,为己所用,但他同时也嘲笑盲从古人的态度。对于诗文鉴赏,李冶认为诗文的气质重于文采,重在骨格。
人性论
李冶在《敬斋古今黈》中阐述了自己对人性的看法。他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只能说明'万物皆有效善之质',即向善的可能性,而事实上是否向善,则取决于后天的环境。他认为对人的欲望,不可过于约束,也不可不加限制,约束之心太过,就犹如拔苗助长,而放任不理就犹如不耕耘一样,都无法有好的效果。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