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因里希·冯·奥弗特丁根》
1799年12月初,诺瓦利斯从阿特恩(Artern)向财政顾问奥派尔作了有关他的对底下煤炭发现的调查的报告。正是在这些日子、这个地方,他开始了《海因里希·冯·奥弗特丁根》的创作。他的未完成的长篇小说《海因里希·冯·奥弗特丁根》(1802)描写中世纪诗人奥弗特丁根的生平,以与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相对抗。小说探讨以神秘的'蓝花'为象征的浪漫派诗歌的价值和本质,语言优美,想象丰富。他还曾计划编写一部百科全书。对于诺瓦利斯的评价,有人认为他的世界观神秘、反动,他歌颂黑夜、死亡、疾病等是消极颓废;另有人则认为他的消极之中包含着反抗。但对他在艺术上的创新和成就都表示肯定。
对诺瓦利斯而言,小说并不包含确定的结局——它不是一句话的情景和事实。它是一个观念的生动直观的实行——实现。而一个思想却不能被表达到一个句子里。一个思想是一个无限系列的句子。这种思想,早在1798年就已经写下了。它不仅表明了诺瓦利斯对小说的特殊兴趣,而且也萌芽地显示出他对一部小说应是什么的设想。这有待表达的思想已存在于他的头脑中了:它是具有一个爱、安宁与和睦的无限的王国的存在之意识的我与世界的弥漫。
诺瓦利斯的《海因里希·冯·奥弗特丁根》分为两部分,'整个小说应是诗歌的神化。海因里希·冯·奥弗特丁根在第一部分中成熟为诗人——在第二部分中则作为诗人使诗歌神化,使带有幸福表情或美好色彩',1800年2月23日,哈登贝格在给路德维希·蒂克的信中这样写道。
尽管诺瓦利斯雄心勃勃,但他的身体却拒绝为实现他的理想服务。诺瓦利斯自小体弱。据有关资料显示,可能早在1798年初夏,他已经被诊断出患有肺结核。至1800年8月,健康状况一再恶化,勉强拖至1801年3月25日,终于留下未完成的《海因里希·封·奥弗特丁根》的残稿,离开了这个世界。
《夜颂》
诺瓦利斯的代表作《夜颂》(1800)一诗,是在他的未婚妻去世后写成,诗中表现了对死者的悼念,追求'永恒之夜的奇妙王国'。他的《宗教歌》一诗表明了他对于基督教的信仰。他认为诗歌的真正的题材和值得追求的内容,是一切神秘的、奇妙的、童话般的东西。在《基督教或欧罗巴》(1826)一文中,他希望出现一个理想化的中世纪社会,人们和睦、知足,一切政治、社会的对抗矛盾全被掩盖。他抱怨欧洲基督教因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而分裂。他丑化启蒙运动和法国革命,要求在一个新的持久的教会领导下,建立一个欧洲的国家联盟。这篇文章体现了'神圣同盟'和天主教反动派的观点。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