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乌杰尼奥·蒙塔莱受奖演说

——诗歌还时兴吗?(1975年):

如果我得到的信息没有错的话,诺贝尔文学奖今年已经颁发了第17届了。如果荣获这一威望很高的褒奖有许多科学家和作家的话,那么其中活在世上仍然工作的人则要少得多了。他们中有些人出席了今天的盛会,我向他们致意,向他们致以最良好的祝愿。按照广泛传播的说法,即那些并非一贯可靠的预言家们的说法,今年或者未来可望的几年中,整个世界(或者说,至少是世界上人们认为已经文明化的那个地区),将要经历一场异常巨大的历史性转折。显而易见,这不是一个关于神学上向来世转化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关于人类自身毁灭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于出现新的社会和谐一致的问题,这种和谐一致,在人们的心目中,只有浩瀚无涯的乌托邦的管辖领域中才存在。到这一转折发生的那一天,诺贝尔奖将有100岁了。

也只有到那个时候,诺贝尔基金会及其所颁发的奖金,在组成社会生活的新体制方面究竟做出了哪些贡献的借贷对照表,才有可能完全制作出来。无论是普遍幸福也好,或者稍有微疾也罢,但至少要做到将持续了好几个世纪的人类之间的猛烈抨击,中止几个世纪——我指的是人类生活,而不是回溯到亿万年前的氨基酸的出现问题,也不是指使人类在宇宙中起源的、或者说也许包含了构造人类的那些物质材料的出现问题。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一番寻踪追迹的推导演绎需要多久的时光啊!不过,我不打算离题太远,我很想知道,诺贝尔文学奖所根据的评判章程是否公正,即我想知道,各种不同水平的科学以及文学作品,在广泛的'人文主义'意义上,在推广和扞卫新的价值观念方面,是否都做出了贡献。回答当然是肯定的。那些由于对人类作出了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奖这项人人羡慕的褒奖,其登记在册的名单会很冗长。

但是,那些在许许多多岗位上为人类工作的队伍,甚至没有意识自己是在为人类工作,还有从未奢望得到任何可能奖赏的队伍,因为他们没有写过作品、学位论文或学术论文,从未想到——正像意大利人常说的那样要去'让新闻记者们开腔',这样的大队人马则多得数不清,实际上也不可能一一认清他们。无疑世上有许许多多纯洁完美的人,他们阻碍(当然还不够)了功利实用主义风气的散布蔓延。这种风气在各种不同程度上,可以说助长了腐化堕落,犯罪,种种形式的暴力行为和偏执狭隘。斯德哥尔摩的学院院士们一向反对偏执狭隘,反对残暴的法西斯主义,还有那种以强欺弱的统治者压迫被统治者的迫害风气。特别是在挑选文学作品上,他们的确如此。他们也挑选那些有时可能是厉害激烈的文学作品,但绝不会挑选像原子弹那样杀人致命的作品,因为原子弹是永恒的罪恶之树上结下的最成熟的果实。

显而易见,我已料到会遭到反对,我们不可使社会病传播蔓延。也许社会病一直就存在着,不过,因为从前的传播手段不大可能让我们了解并诊断这些疾病,所以大家知之甚少罢了。我深为焦虑的是,一种普遍的世界末日即将来临的气氛,却伴随着一种日益广泛的享乐自得的风气,同时也深感不安的是,幸福(存在幸福的地方,也只是在世界上有限的一些地区)却带有黑黄色的自暴自弃的特征。在当代幸福文明的黑暗背景衬托之下,各种艺术有互相交错混合,丧失其同一性的趋势。大众传播工具,无线电,特别是电视,试图灭绝各种可能产生独立思考,沉思反省的途径,也并非没有取得成功。时间加快了节奏,刚刚几年前创作的作品似乎已经'过时'。听取艺术家的呼声的事,总有一天会成为一曝十寒的事情,既视时局风向的转换,也看是否有立竿见影的功效而定。因而,我们时代的新艺术就是一种观瞻物,不一定是将各种艺术的基本原理都包罗进去的舞台展览,只要对观众、听众或读者产生一种心理按摩作用就行。

这种新的大杂烩的出奇制胜之处,全在导演的回天之力了。他的目标,不仅协调舞台的布局安排,而且要为作品外在地强加上意图,但这些作品本没有、或者已经包含了其它的意图。所有这一切都空洞无物,对人生极端缺乏信念。在这种疯狂的裸露癖盛行的境况下,诗歌这门最为严谨认真的艺术会处于何种地位呢?所谓抒情诗是艺术品,是独立思考和多次印象积累的成果。这一点今天仍然适用,但是其范围大大受到了限制。然而,我们更多地遇到这种情况;俨然以诗人自诩的人,宣称已经跟上了新时代的步伐。接着诗歌成了追求音响和视觉效果的东西。诗的语言,像手榴弹爆炸一样,杂乱无章地四处抛洒,毫无真实的含意,却似发生了有许多震源的地震。诗的释义也就没有必要了,许多场合下只能靠心理分析方法也许有所帮助。既然强调了诗的视觉效果,诗也就可以随意转化,这倒是美学史上出现的新现象。这并不是说新诗人们是精神分裂病患者。

其中某些人能写出空洞无物的古体诗以及伪诗。也有的诗是为聚集在广场上的狂热人群面前呼口号而写的。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独裁者掌权的国家里。这类注重诗歌发音效果的运动员们,也并非全无才气可言,我将引用这类例证。如果这类例证仅与我本人有利害关系的话,我希望诸位原谅。但这一事实——如果真实的话——说明;到现在为止,同时存在着两种类型的诗歌:一类是供眼前直接消费的应景作品,一经使用立即消亡得无踪无影,而另一类则能安静地长眠。但是,如果它有力量的话,总有一天会苏醒奋起。

然而,请不要相信,我关于诗歌的观念是唯我独有的。为所谓幸福的少数人写诗的观念,决不是我的观念。实质上,艺术总是为一切人的,而不是为哪一个人的,但仍然无法预料的是诗歌真正的知音。观赏艺术,大众艺术,向往对假想读者的身心进行按摩的艺术,其面前有无数条道路可通行,因为世界的人口还在持续不断地增长。但是艺术涉及的范围是无止境的。可以把一双拖鞋装上镜框,拿出去展览(我个人已经看到过我的诗作被人这样处理过),但风景,湖泊或者任何大自然的壮丽景象,是绝对放不进玻璃镜框中去供人观赏的。

给您这轻盈的脚步,

过客一般。

走过飞逝的人世间。

瑟瑟的微风,

摇动绿荫婆娑的树枝。

我献出这紫色的罗兰,

这百合,这小小的花盏,

和玫瑰,

这芬芳的玫瑰,

还有石竹花,

都悄悄孕出花蕾。

您痛苦的气息,

吹拂着平原,

吹拂着日日夜夜,

而我在尽力劳动,

簸扬我的麦子,

在炎热的夏日。

评论界对蒙塔莱获奖的反应是肯定的,这一反应在人们的意料之中。因为早在1956年,他已被公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尽管那时他仅仅发表了三部诗集。美国诗人罗伯特·洛威尔盛赞蒙塔莱'像瓦莱里、阿波利奈尔、里尔克和帕斯捷尔纳克一样,是现代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许多年以来,特别是自从1959年萨尔瓦多·夸西莫多(与蒙塔莱一样是位神秘主义诗人,同样受到法国象征主义影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以后,蒙塔莱的读者都在期待着他荣获这一深受众望的文学大奖。意大利《新闻报》(1975年10月24日)及时报道了意大利对瑞典文学院这一明智选择的赞美之词和全国上下对此事的自豪感,并称赞蒙塔莱的诗歌是本世纪最伟大的杰作。

许多人认为学院的这一选择表明该年度的评选是严格按照文学标准而非政治标准进行的。罗伯特·克里门斯在《纽约时报》(1975年10月24日)撰文,称这一选择提醒人们,'蒙塔莱的诗要比许多凭借西欧结构主义、符号学、新批评等最新批评理论按照自己的道德水准研究诗歌的人所构想的诗歌的作用更持久、更质朴'。《纽约时报》还评论蒙塔莱的诗'力图暗示而不是直接阐释事物的本质',接着又说诗人的早期作品试图透过字词所暗示的意义及其象征来表达个人的经历。伦敦《泰晤士报》(1975年10月24日)认为这次颁奖表明'在压力与成功互成反比的世界里,保持与事物本质与灵性的联系是诗人的权利',同时把蒙塔莱和詹姆斯·乔伊斯相提并论,称他是'瞬间诗人'。

《时代周刊》(1975年11月3日)却重点分析了蒙塔莱的反法西斯观点,并就他的这一立场、观点与作为一名翻译家的经历,与阿尔贝·加缪作了对比。《新闻周报》(1975年11月3日)还谈到了他的孤居心态和超敏感性特征。

蒙塔莱获奖在欧洲和美国都得到了即时引起的反响,深刻详尽的评论文章与作品译本也很快问世。然而即使对意大利读者而言,蒙塔莱仍然是一个难以读懂、不可轻易接近的诗人。

1917年参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是一名军官。1919年退役后,攻读过哲学。1925年出版第一本诗集《乌贼骨》。由于诗集中汇集了诗人早年居住地利奇瑞恩海岸的景象和山水,展示了与众迥异的热内亚风格,他大获成功,一举成名。这部处女作体现了隐逸派诗歌的主要特点,在表现大自然美的同时,着意抒写了'生活的邪恶'和人生'不可捉摸的痛苦'。这部诗集为他一生的创作奠定了基调。1929年迁居佛罗伦萨,完成诗集《守岸人的石屋》,获安·费多尔文学奖。1938年因不愿参加法西斯党,被解除维苏克斯图书馆馆长职务。40年代流亡瑞士,参加反法西斯斗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过记者、音乐评论家,长期任米兰《晚邮报》的文学编辑。他拒绝参加任何党派,坚持一个原则:忠实于自己,超然于一切'主义'之外。此间连续出版三本诗集,在意大利文坛上被誉为'隐逸派'诗人的代表。

他的诗具有'纯诗'特质,如丰富的音乐性、自我象征等等,他探索这个破碎的世界,对生命、死亡、命运予以关注并加以深刻地表现而非解答什么。

他的作品还有:《命运》(1939)、《费尼兹铁瑞》(1943)、《风暴及其他》(1956)、《莎杜拉》(1971)、《1972年的日记》(1973)、《我们的时代》(评论集)等。

1967年,意大利总统授予他'终身参议员'称号。1975年,'由于他独树一帜的诗歌创作,以巨大的艺术敏感性和排除谬误与幻想的生活洞察力,阐明了人的价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81年秋,蒙塔莱病逝于米兰。

为您推荐

埃乌杰尼奥·蒙塔莱获奖致辞

——瑞典学院安德斯·奥斯特林: 国王和王后陛下,各位殿下,女士们,先生们: 我们大家都知道,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已经授予来自意大利的埃乌杰尼奥·蒙塔莱。他来自海滨胜地东利古里亚,该地粗犷严酷的地域特色,在他的诗作中得..

埃乌杰尼奥·蒙塔莱写作特点

诗集《境遇》、《暴风雨和其他》,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同《乌贼骨》一脉相承,但有一些诗用曲折的文笔抨击法西斯主义,斥责'黑暗中狂舞的群魔',期待'黎明把曙光洒向所有的人'。后期写作的许多诗章,或记叙日常的生活,或献给..

梅卓个人履历

梅卓 梅卓,藏族代表女作家。青海化隆人。1966年7月10日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毕业。1986年参加工作,历任《青海湖》月刊诗歌、散文编辑,青海省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副主席。 现为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青海省作家..

梅卓个人作品

埃乌杰尼奥·蒙塔莱人物生平

埃乌杰尼奥·蒙塔莱 1896年10月12日,埃乌杰尼奥·蒙塔莱出生于意大利的热那亚,他是道梅尼科与米塞皮娜(里奇)·蒙塔莱家五个子女中最小的一个。道梅尼科拥有一家化学产品进口公司,期望埃乌杰尼奥长大后能继承家业。尽管..

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社会评价

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 从文学史的观点上来看他与保尔·瓦莱里的'纯诗'相近。他有点'为艺术而艺术'的味道,但超出了纯粹的完美主义,而是'心理地、逻辑地自问'。他的诗无法归入一个流派。托马斯·特兰斯特罗姆,这是个用心..

梅卓成就荣誉

组诗《红颜》获北京市庆祝建国40周年文学佳作奖、青海省庆祝建国45周年文学鼓励奖,《太阳部落》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及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会文学创作新人奖。 曾获全国第五届少数民族文学评奖骏马奖、全国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