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礼锡家庭情况
妻子陆晶清
陆晶清(1907~1993),原名陆秀珍,笔名小鹿、娜君、梅影。云南昆明人。民国11年(1922年)秋,陆晶清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文科班学习,开始了写作生涯,所写诗文发表在《晨报副刊》、《文学旬刊》、《语丝》等刊物上,还参加主编《蔷薇周刊》。参加过女师大风潮,在三一八惨案中受伤。1931年赴日与王礼锡结婚,数月后回上海协助王主编《读书杂志》。1933年与王礼锡流亡英国伦敦。在国外期间写了不少散文,多发表在《新中华》等刊物上。1939年初回国,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后在重庆女中和重庆求精商业专科学校任教,并主编《扫荡报》(后改为《和平日报》)副刊。1945年夏以特派记者身份赴欧洲采访,写了一些反映英国人生活与风俗的散文和短篇小说。1948年回国后在暨南大学、上海财经学院任教,曾应中国新闻社之约为海外华侨报纸写过一些散文。1965年退休。1993年3月13日,她终于走完了坎坷而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生旅程,享年86岁。
母亲彭淑才
母亲彭淑才(1885-1953),出生名门,是安福县严田镇人。她的祖父彭美,与王肇均的祖父是同治四年(1865)同年进士。她的父亲彭士荃,安沅香,清末做过湖南东安知县。他的哥哥彭学浚,是王礼锡的叔祖父的学生,清朝举人,民国初年国会议员。三弟彭学沛,做过南京国民政府的交通部次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中央日报》总编辑,对中国传统文化及欧美文化有很高修养。在繁忙公务之余,勤于着述,着有《国际法概论》、《中外货币政策》、《建国概论》、《欧美日本的政党》等专着,1948年12月,因飞机失事身亡。
祖父王仁熙
王礼锡的祖父王仁熙(1850-1928),安伯兰,光绪十七年(1891)举人,不但学问深湛,而且对数学也有特殊的研究,着有《算草》三种,开国人学习数理风气之先,还写有小说《我有我》(清末活字版)。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本乡倡办复真高等小学,宣统元年(1909)任江西省咨议局议员。辛亥革命后,他倡导以农业救国,在本县办农业、林业,推广良种早稻,是早年改革农业的先驱。
叔祖父王仁照
叔祖父王仁照,字仲兰,也是博学多才,精通诗词,熟谙文史的教育家。早年曾参加维新派江标的湖南学使幕,宣统二至三年(1910-1911)任吉安府师范学堂监督(校长),晚年在乡里办学校。着有《葵芳斋诗集》等书。他的儿子王泗原,建国前历任《日新日报》、《前方日报》总编辑,建国后历任教育部、出版总署编审、《中国语文教学》杂志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民主促进会北京市委员会宣传部长等职。他还主编最早的工农速成中学语文课本,出版《离骚语文疏解》、《离骚例释》、《楚辞校释》、《古语文例释》等专着。其中《古语文例释》就先秦两汉典籍中语文上的疑难问问题,一一作了辨析,提出正确的解释,是研读古籍的一部重要参考书。《楚辞校释》运用语法、训诂、古音、文字、校勘的方法,辨正文字音交的论误,阐释篇章字句的意义,富有创见。如运用故楚旧地的江西吉安、安福、永新、莲花一带的原存方言,解释楚辞的'羌'字,解决了东汉王逸以后历代学者未能正确解释的问题,受到了学术界的赞扬。该书荣获国家教委颁发的优秀图书奖。王泗原重视家乡的历史文献,整理出版了王邦玺的《贞石房奏议》和诗集《释簪草》,还整理出版明代安福刘铎的《来复斋稿》和清初安福抗清女英雄诗人刘淑的诗集《个山集》。1992年,他担任编《安福县志》顾问,为保存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和故乡历史文献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王礼锡在幼年与少年时期,受到祖父与叔祖父的教诲最多,弥补了早年丧父的遗憾与不足。
曾祖父王邦玺(1827-1893),字介卿,一字尔玉。同治四年(1865)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曾任国史馆协修、国子监司业、文渊阁校理、翰林院侍讲、侍读、日讲起居注官,入直上书房。后还乡,主讲吉安府白鹭洲书院与临江府章山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