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调元罢官后,回到家乡四川安县宝林镇(古名叫南村坝),在其父亲李化楠修建的醒园(今罗江县文星镇)居住期间。建楼一座,名曰'万卷楼'。书库建于乾隆五十年(1785)。其楼四周'风景擅平泉之胜,背山临水,烟霞绘辋川之图,手栽竹木渐成林。'他以赞赏的心情将万卷楼所在园林取名'园',并赋诗:'园初筑亦悠然,地狭偏能结构坚。叠石为山全种竹,穿池引水半栽莲。拈花偶笑人称佛,戴笠行吟自谓仙。曾到名山游脚倦,此生只合老丹铅。'(《园杂咏》)
李调元万卷楼实际上是一座藏书十万卷(省称'万卷')的庞大书库,时人称为'西川藏书第一家'。李调元诗:'我家有楼东山北,万卷与山齐嵯峨。'藏书'分经、史、子、集四十橱,内多宋椠,抄本尤伙'。李调元每天'登楼校雠',手不释卷。李调元万卷楼的宝贵藏书,应是他和父亲两代人不辞辛劳、辗转购求的丰硕成果。父子两人爱书成癖,尤喜藏书,只要遇到前朝珍稀本、善本,不惜重金求购。李化楠在浙江、河北任知县、知府时,遍购古今珍贵书籍。李调元从浙江省亲返川,将父所购书籍船装航行数千里运回老家入书库。李调元成年后,购买珍稀、善本书籍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嗜好,在做官期间,'所得俸,悉以购书'。李调元除了多年大量购买外,藏书中还有不少系其手抄版本。李调元有抄书之癖,凡家中所无之书,即借别人所藏图书抄写。他作京官时曾如饥似渴地广抄大内藏书。其藏书中,'御库抄本,无一不备'。自刊而藏是李调元万卷楼藏书中的另一部分。他对刊刻前人着作极有兴趣,22岁时就自刻了《李太白集》,以后几乎刻书不断。他的《函海》、《续函海》、《童山诗集》、《童山文集》均有自刻本。
李调元万卷楼珍贵藏书,是四川文化史上的一大丰碑。这一巨大的宝库,不料于嘉庆初年尽焚于匪患。这是四川文化史上一重大损失。原来在嘉庆初,四川白莲教起事,各地警报频传,社会混乱。嘉庆五年(1800),当李调元全家避乱成都时,万卷楼'忽被土贼所焚'。李调元归来后,但见平地瓦砾飞灰。他当时悲痛欲绝,'收灰烬瘗之',并吟诗纪实:不使坟埋骨,偏教冢藏书。焚如秦政虐,庄似陆浑居。人火同宣谢,藜燃异石渠。不如竟烧我,留我待何如?云绛楼成灰,天红瓦剩坯;半生经手写,一旦遂成灰。獭祭从何检,尤杠漫逞才。读书无种子,一任化飞埃。(同治四年《罗江县志》卷三十五《外纪》)万卷楼被焚后,李调元'意忽忽不乐',终在嘉庆七年(1802)十二月悲痛万分地离开了人世。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