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调元人物生平

李调元

李调元生在书香世家,自幼便在父亲的严格指导下攻读经文,5岁即读《四书》、《尔雅》等经文、史书,他记忆力过人,凡经眼经书大多过目不忘。李调元7岁即能属对吟诗。所作《疏雨滴梧桐》云:'浮云来万里,窗外雨霖霖。滴在梧桐上,高低各自吟。'一时传抄乡里,被誉为'神童'。李父曾指着屋檐上织网的蜘蛛出对:'蜘蛛有网难罗雀',李调元便信口对道:'蚯蚓无鳞欲变龙'。对仗工整,足见其才思之敏捷。

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由吏部文选司主事迁考功司员外郎,办事刚正,人称'铁员外'。历任翰林编修、广东学政。乾隆46年(公元1781)年)正月,擢授通水兵备道等职因弹劾永平知府,得罪权臣和珅,遭诬陷,遣戍伊犁,至1785年方得以母老赎归,居家着述终老。蜀中着述之富,费密之后无与匹敌。诗作多反映民间疾苦,着有《童山全集》撰辑诗话、词话、曲话、剧话、赋话着作达五十余种。编辑刊印《函海》共三十集。全卷共一百五十种书。着有《童山诗集》40卷,戏曲理论着作《曲话》、《剧话》等。《曲话》和《剧话》多摘引前人的戏曲评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李调元主张宗法元人朴素自然的风格,反对曲词宾白的骈丽堆砌的时尚,间有对剧作本事的考证,为戏曲史研究提供了资料。难能可贵的是他记载了当时勃兴的吹腔、秦腔、二黄腔、女儿腔的流布情况,对弋阳腔、高腔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细致的探索,为后世戏曲史特别是剧种声腔史的研究提供了方便。藏书籍达10多万卷。凡经史百家,稗官野史无所不览。李调元和其从弟李鼎元、李骥元号称绵州'三李',清代着名学者王昶在《蒲褐山房诗话》中说:'近日绵州称三李,以墨庄(李鼎元)为最。'嘉庆本《四川通志》154卷《人物》介绍李调元时云:'其自着诗文集,不足存也。'光绪本《国朝全蜀诗钞》卷十四评价李调元云:'少作多可存,晚年有率易之病,识者宜分别观之。'清人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卷十二《李调元兄弟词》云:'绵州李雨村观察(调元)所刊函海一书,采升庵着述最多,惜校对未甚精确。其自着《童山诗文集》亦不甚警策,词则更非所长。'故李调元未能入舒位《乾嘉诗坛点将录》、《清史稿·文苑传》和《中国文学史》。

从蜀中才子到翰林学士

李调元,字美堂,号雨村,生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卒于嘉庆七年(1802)。其父李化楠,乾隆七年(1742)进士。调元聪明机智,又受家学熏陶,5岁入乡塾,读'四书'、《尔雅》,过目成诵。他7岁时,来客命对:'蜘蛛有网难罗雀',答曰:'蚯蚓无鳞欲变龙'。李调元19岁以后,才气横溢,擅长文章,尤工书画,受业于涪江书院,'州院试俱第一'。他文笔优美,往来京师与诸名公巨卿唱和,所作诗文脍炙人口。(同治四年《罗江县志》卷二十四)兵部尚书钱香树命作春蚕诗,他随口即成,其中有'不梭非弹却成圆',被认为神来之笔,广为传颂。乾隆二十四年(1759)乡试,提学使'奇其文……拔第一',使就读于锦江书院,与崇庆何希颜、成都张鹤林、内江姜尔常、中江孟鹭洲、汉州张云谷,以文章着于时,时称'锦江六杰'。

乾隆二十五年(1760),李调元礼闱落第,与父交游于京师,补恩科品级中书,与毕秋帆、祝芷塘、王梦楼、赵瓯北、程鱼门诸名士诗文唱和;又从陆宙冲学画。他颖悟力强,很快掌握了技法神韵,精于水墨丹青,谐号'小李将军'。乾隆二十八年(1763)会试诗题为'从善如登',李调元诗中有'景行瞻泰岱,学步笑邯郸'之句,为副总裁赏识,列为第一。总裁秦蕙田说:'此卷才气纵横,魁墨,非元墨也',置为第二。他殿试中二甲十一名,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入庶常馆,后历任吏部考功司主事兼文选司、翰林院编修、文选司员外郎、广东副考官。李调元为人耿直,不畏权势。乾隆三十二年(1767),他在吏部任考功司主事兼文选司掌进等小官。其职责是每日送百官履历升降循环簿签至宫门,交值日太监转呈皇帝。由于官卑职小,他常受太监欺压。一般新任职者,为求办事顺利,常常预先向太监馈赠财物。李调元蔑视这一陋规,不理睬太监的需索。太监怀恨在心。有一天,太监下午才出宫门接簿,还怒骂李调元迟误时刻。调元厉声应答道:'我官虽小,是朝廷委任,犯罪自有国法,你怎敢随便辱骂?'说罢抓之欲面见皇帝。幸有大臣劝解,太监才得以下台。此后,太监再也不敢向他索取见面礼了。乾隆四十年(1775),李调元升迁文选司员外郎。

乾隆四十二年(1777),因湖南巡抚公文措辞失当,他按规定不与画押。吏部尚书阿桂堂、舒赫德大发雷霆,在考察京官时,将李调元填入'浮躁'一类。乾隆帝见表册所填19人均年迈多病,惟独李调元年富力强,就询问吏部尚书:'李调元何事浮躁?'吏部大臣回复:'过于逞能。'乾隆帝一笑置之,诏令李调元仍为吏部员外郎。是年八月,李调元升任广东学政,临行前为乾隆帝召见,应对中肯,皇帝再三勉励。乾隆四十六年(1781),他任满回京复命,乾隆帝又在勤政殿召见,问其广东总督、巡抚以下官员事。李调元如实对答,乾隆帝十分满意。次日,李调元即擢任直隶通永兵备道。第二年,李调元奉旨护送一部《四库全书》去盛京(今沈阳),因途中遇雨,沾湿黄箱而获罪,被流放新疆伊犁效力;旋经袁守侗搭救,从流放途中召回,发回原籍,削职为民。他深感仕途坎坷,吉凶莫测,于是绝意仕进。有人劝他设法复职,他以东坡诗咏答说:'便从洛社休官去,犹有闲居二十年。'又在《小西湖看荷》一诗中写道:'谁开玉镜泻天光,占断人间六月凉。长羡鸳鸯清到底,一生受用藕花香。'这些诗表明了李调元与官场决裂、洁身自好、纵情山水的志趣。倾毕生之力构筑《函海》


李调元

李调元是清代蜀中一怪才,他在学术文化上的成功决非偶然。这首先要归结到他的家学渊源,同时也是他个人先天禀赋与后天坚持不懈、刻苦努力的结果。李调元的父亲李化楠,号石亭,历任知县、府台同知等,一生力行善事,任上颇有政声,着有《万善书稿》、《石亭诗集》、《醒园录》等书。李调元受父亲影响,自幼爱好读书,涉猎范围极广,凡诸子百家、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天文地理,无所不览。他利用在吏部任职的机会,饱读大内典籍、御库秘本,勤奋披阅、抄录,'于是内府秘藏,几乎家有其书矣'。

在任职京师或奉旨外巡期间,虽不能埋头读书,但在'公余之暇,犹手不释卷'。去职回籍后,他更是以读书、写作为乐,'啸傲山水,以着述自娱',与钱塘袁枚、阳湖赵翼、丹徒王文治诸先生齐名,人称'林下四老'。他深感学海无涯、光阴催人,'念日月之以逝,恐文献之无征……恐一旦填沟壑,咎将谁归?'(同治四年《罗江县志》卷二十四)他因而废寝忘食,以苦读为乐事,无一日之懈。

为您推荐

约翰·济慈人物生平

约翰·济慈 在济慈青少年时期,他的父母便相继去世。他有三个弟弟(其中一个夭折)和一个妹妹,但那种过早失去父母的悲伤始终影响着济慈。在埃菲尔德学校(EnfieldSchool),济慈接受了传统正规教育,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济慈受到..

郭庠生人物生平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郭庠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受中共镇平县委派遣,参加镇平民团司令部教导队,任政治教官。同期,创作了《平型关抗日大捷》《东北抗日联军在长白山》等200余幅宣传抗日..

弗兰齐斯科·彼特拉克生平经历

彼特拉克出身于佛罗伦萨的名门望族,父亲是着名的法律公正人。14世纪的佛罗伦萨是欧洲最繁荣的手工业中心和文化中心,同时也是新兴的市民阶级与封建贵族斗争最激烈的舞台,政治派别迭起,矛盾尖锐复杂。但丁和老彼特拉克都站..

皮日休人物生平

普布留斯·维吉留斯·马罗生平经历

维吉尔幼年在他父亲田庄上过着农家生活,热爱意大利北部美丽的山川。他的父亲为让他受到良好的教育,先送他到克莱蒙那(Cremona),后来又送他到米兰和罗马学习。他学修辞学,向亚历山大派哀歌诗人帕尔通纽斯(Parthonius)学希腊文,..

谢枋得人物生平

公元1256年,三十岁的谢枋得与文天祥同科考取进士,并名列前茅。 公元1258年,蒙古军大举攻宋,谢枋得被朝廷任为礼兵部架阁,负责招募民兵,筹集军饷,保卫饶、信、抚三州。 公元1264年,他在建康当考官时,丞相兼枢密使贾似道奉币向..

奥维德生平经历

《变形记》插图 公元前四十三年三月二十日出生于离罗马城北九十英里的苏尔莫(Sulmo),又称为苏尔莫纳。奥维德的父亲是一位富裕的山民,虽然不是贵族,论门第也属于有清望的大家。就在奥维德出生的那一年,罗马爆发了内战。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