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梨陀娑作品简介
《优哩婆湿》
(剧名全译是《通过勇力获得优哩婆湿记》)是5幕剧,描写天国歌伎优哩婆湿和人间国王补卢罗婆娑相爱的故事。优哩婆湿和补卢婆娑的故事是印度最古老的神话传说之一,迦梨陀娑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生活进行创造性改编,赋予这个古老神话传说以全新的意义。剧中的优哩婆湿虽然是天女,但她作为歌伎,命运掌握在天帝手中,这正是人间歌伎地位的反映。迦梨陀娑在剧中热烈歌颂优哩婆湿冲破天国罗网,大胆追求自由恋爱和世俗幸福的叛逆精神,闪烁着民主性的思想光芒。《优哩婆湿》全剧富于浪漫色彩,诗情洋溢,风格爽健明朗,文字朴素、生动、优美,结构紧凑。其中的第4幕尤为着名。
《沙恭达罗》
(剧名全译是《由于一种信物而重新找到沙恭达罗记》)是7幕剧,描写净修林女郎沙恭达罗和国王豆扇陀的恋爱婚姻故事。豆扇陀行猎时遇见沙恭达罗,两人相爱而结婚。不久,豆扇陀返回京城,临别时,将戒指作为信物交给沙恭达罗。后沙恭达罗怀着身孕,上京城去找国王。但由于遭到仙人诅咒,结果失落了戒指,豆扇陀也完全忘却往事,拒绝接纳沙恭达罗。最后,豆扇陀重新获得沙恭达罗遗失的戒指,诅咒的魔力随之解除,破镜终于重圆。关于豆扇陀和沙恭达罗的故事,最早见于史诗《摩诃婆罗多》。迦梨陀娑匠心独运,将这个古老而平凡的故事改造成充满诗意的戏剧。剧中沙恭达罗形象丰满,性格完整,是一位印度古典美的女性形象。《沙恭达罗》赞美纯真的爱情,颂扬下层人民的正直善良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以婉转曲折的方式鞭挞统治者的灵魂。在艺术上,全剧诗意盎然,情节波澜起伏,人物性格鲜明,心理刻画细腻,风景描绘优美,语言丽而不华、朴而不质,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沙恭达罗》在古代印度广泛流传,版本很多。在中世纪,又被大量译成各种印度方言。在近代,也正是《沙恭达罗》首先为迦梨陀娑赢得世界声誉。1789年英国梵文学者威廉·琼斯率先将《沙恭达罗》译成英文出版,并称颂迦梨陀娑为'印度的莎士比亚'。此后,《沙恭达罗》被译成其他欧洲文学,在欧洲文学界,尤其在德国,引起巨大反响。在中国,自20世纪20年代起,出现过多种《沙恭达罗》译本,但都是根据英译本或法译本转译的。1956年,中国首次出版依据梵文原着翻译的《沙恭达罗》(季羡林译)。自50年代以来,中国先后两次将《沙恭达罗》搬上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