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鲜于府君墓志铭》记载,鲜于枢的高祖曾经做过官,祖父'读书通大义,不为科举业'。蒙古军队攻下德兴府后,携家南逃,走到居庸关被'盗'所杀,祖母带全家到处奔波,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又北上定居范阳(今河北涿州)。鲜于枢的父亲从事办理运粮的差事。常年往返于中都、大都、汴梁以及扬州、杭州之间。鲜于枢少年时不断随父迁居。鲜于枢有北方人的慷慨、豪气,身材魁梧,胡须浓重,朋友们称其为'髯公'。同时期的诗人柳贯说他'面带河朔伟气,每酒酣骜放,吟诗作字奇态横生。其饮酒诸诗,尤旷达可喜;遇其得意往往为人诵之'。自负随意的性格,一开始就导致他与周围环境及上层当权者的种种冲突。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以后,鲜于枢先后辗转于汴梁、扬州、杭州、金华等地,担任一些中下级官职,很不顺利。常与上司争是非于公庭之间,一语不合,则拂袖而去,为百姓爱戴,称'我鲜于公'。曾三次去官或遭贬。37岁后定居杭州,于西湖虎林筑困学斋。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年)被授予太常寺典簿,未及到任,逝于钱塘,年仅57岁。其墓位于今杭州西溪路原苗圃内(杭州城西森林公园)辟谣'赵孟頫迫害鲜于枢'鲜于枢生于蒙古定宗元年(1246),卒于元大德六年(1302),享年五十七岁;(1)赵孟頫生于宋理宗宝佑二年(1254),卒于元至治二年(1322)享年六十九岁。他们相识于至元十五年(1278)左右,之间往来二十四年之久。虽彼此都在宦途上南北奔波,但一有机会总要聚会,谈文说艺,乐此不疲。特别是在赵孟頫休病吴兴和在浙江儒学提举任上的时候,往来应该更加密切。本文试对鲜于枢、赵孟頫的行踪略作勾勒,以明他们之间的交往经过。鲜于枢和赵孟頫是一对惺惺相惜的艺术知己。用赵孟頫的原话来说'契合无间言,一见同宿昔'、'书记往来间,彼此各有得'。他们不但'奇文既同赏,疑义或共析',而且'绝妙晋唐帖'、'最后得玉钩'也一起'握手传玩余,欢喜见颜色。'(2)在赵孟頫尚未到京师之前,鲜于枢已经向田衍等友朋大力宣扬赵孟頫,说他:神情简远,若神仙中人。在赵孟頫尚沉迷于宋高宗书法时,鲜于枢又一语惊醒梦中人:令其从右军入手。自此赵孟頫得书法大进,气韵格调,游刃于晋人之间,为他成为元代书坛的书坛巨擘奠定了基础。鲜于枢、赵孟頫均擅古琴。鲜于枢觅得许旌阳手植桐,斫了'震雷'、'震余'两架古琴,并把'震余'送了赵孟頫。元朝初年,以杭嘉湖为中心活跃着一个特殊的文人群体,他们经常举行类似'雅集'的活动。一起论文说艺、赏书观画、聆听古琴为乐事。'雅集'的地方往往是富有收藏者的家中,鲜于枢的困学斋似乎是'雅集'的中心之一。参加的人既有宋朝的遗民,如周密等;又有元朝的官吏,如乔篑成、仇锷等;既有书画名家,如赵孟頫、鲜于枢等,也有收藏家张谦等。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