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一介青年时代
1927年,汤一介出生于天津,原籍湖北省黄梅县。高中时,汤一介对西方文学发生了浓厚兴趣,而且试着写作了一些散文、杂文。
1946年,因为落榜,汤一介进入北京大学先修班。在此期间,他阅读了西方哲学和美学方面的作品,写了《论善》、《论死》、《论人为什么活着》几篇文章,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1947年,汤一介考取了北京大学哲学系,于1951年毕业。
1949年,北京大学成立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文学院有一个团总支,汤一介和他未来的妻子乐黛云就是这这里互相认识的。同年,汤一介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2年,汤一介和乐黛云结婚。
1957年后,由于各种政治运动和学术批判风起云涌,汤一介也被投入其中。1957年初,北京大学召开了'中国哲学史座谈会',他写了一篇文章《谈谈哲学遗产的继承问题》,这是汤一介在中共建政后发表的第一篇论文。
1958年后,汤一介受到‘反右倾运动’的冲击和打压。
1966年,文革开始,汤一介被终止讲课资格,下放干校。
1973年,汤一介加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即'梁效'),曾任材料组组长。
'文革'结束后,汤一介还因为种种原因,必须接受清查,直到1978年他才被彻底平反,而此时的汤一介已经51岁了。
1980年,53岁的汤一介恢复了讲课资格,教授《魏晋玄学与佛教、道教》。
1981年,汤一介发表了《论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体系诸问题》,率先打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互相对峙的陈旧思想,提出认识发展史来看待哲学问题。
1983年,汤一介任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汤一介参加了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第17届世界哲学大会。
1984年,中国文化书院成立,是国内第一家民间学术团体。书院获得了冯友兰、张岱年、朱伯昆、李泽厚、庞朴等哲学家的倾力支持。
2002年10月,汤一介向北京大学学校领导提出编纂《儒藏》的构想,得到了了张岱年、季羡林的鼓励和支持。2003年国家教育部批准立项,北京大学整合文科院系的力量并联合有关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正式启动了《儒藏》工程,这也是教育部2014年为止最为重大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攻关项目。汤一介任《儒藏》首席专家,另外有日本、韩国和越南等国家的学者一共400多人。
2010年6月29日,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成立,汤一介出任院长。
2014年9月9日晚8时56分于北京逝世。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