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大师,幼承庭训,天资聪颖,十九岁以前广泛涉猎经史子集,诸子百家,医药武艺,诗文皆精。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先驱者。与普通学者不同的是,南怀瑾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活'史书',是一个素非皓首穷经之人,更非埋首书斋之辈。其着述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捷径,对无法直接了解典籍的人作了一个重要引导。
南怀瑾先生平时言谈生动有趣、博大精深,可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代言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与普及的作用功不可没,人们尊称他为'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曾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
南怀瑾非常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甚至因此反对五四运动,认为其造成了对传统文化的破坏。
南怀瑾先生认为中国能历数朝甚至外来统治仍不亡,乃是中国文化不亡所致。故近几年来大力推动儿童读经运动,希望能将读中国古书的基础往下扎根,以挽回目前中国人几乎对中国自身文化毫无认识的大断层。惟其儿童读经运动,以推动'中、英、算'三者并进,非独厚中国国学也。而所注重之读经部分,又以四书五经为主,尤以四书为重,冀能为中国孕育出经世济民之材,而非诗词歌赋之材也。
早在五十余年前,作为国学大师的南怀瑾先生即在台湾倾全力讲述、印行传统文化经典,从学界、商界、政界,直到民间大众,先生不辞辛劳,奔波教化三十余载,内容涵盖儒、佛、道及诸子百家,兼及医卜天文、拳术剑道、诗词曲赋,着述凡三十余种,立足时代科学精神,将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更加璀璨夺目的文化层面,开拓了全新的学术视野,其影响之深远必将是划时代的。其后,先生又奔走于美国、香港、欧洲等地,虽偶于经贸领域度化,然其根本心愿仍在中华传统文化之弘扬,盖以文化为民族存亡之根本也。
数十年来,南先生虽旅居海外,然心怀故土乡梓,深切关怀着祖国大陆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晚年尤甚,谆谆教导海外众多弟子赴大陆投资,引进先进科技,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并率先在大陆投资1286万美元修建金温铁路,筹集巨额善款在大陆南北十余所高校设立'光华教育奖学金',为希望工程捐助拳拳爱心……凡此种种,令人深为感佩。南怀瑾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位传奇人物呢?
南怀瑾先生一生精研国学,对儒、道、佛均有精湛的造诣,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诸门学问,许多拥趸家里甚至都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南怀瑾的一大套书籍,足以说明'一代宗师'的头衔当之无愧。
所以,台湾着名国学大师叶蔓说,当年跟着南怀瑾老先生学习,常常会因先生简短的一句话,甚至是几个字,便如醍醐灌顶般顿悟,若从处世行径上看,南怀瑾与孔孟王阳明等儒家贤圣明显更为相似。因此学界曾对南怀瑾先生的评价'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不过南怀瑾大师对自己的行为表示并不满意,甚至给自己的评语称:'我的一生,八个字:一无所长、一无是处。没有一样是对的。'
而在南怀瑾逝世的此后三年,社会上各界人士对这位老先生的评价褒贬不一,可以说基本趋于两极神魔化,也正因为如此南怀瑾的第三子南一鹏先生为还原公众一个真实客观的南怀瑾,才编写出版书籍《父亲南怀瑾》,这种现象才有所改观,只不过仍然有一些不法之徒顶着南老先生的声誉招摇撞骗,为非作歹。
我们不可否认南怀瑾先生在诸多领域的博学多才,甚至作出了诸多伟大的成就,但是所谓'学专则精,学多会杂',所以也有人如此谈笑评价老先生:'观近代以来,阅遍佛道二藏的,公开的有南怀瑾与陈撄宁二人,若说南怀瑾与陈撄宁对比,还是有差距。圆顿子着作,技高一筹,化经典于无形之中,留意之处皆学问,当然,只有看过道藏的人才品的出来,况文笔立论,皆有可观,有理有据,快意恩仇。惜其大业未尽,早返玉京,令人扼腕,虽得享高寿,但距仙何远。而南怀瑾其修持以禅密为主,据说得了密宗真传。其文字,老到圆滑,深谙世事,虽有包装炒作嫌疑,但长袖善舞,终为福寿双全之人。而国学大师,殊为不妥,杂学大师,较为恰当。'
所以,后世曾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做人当学南怀瑾,学识当如陈撄宁!'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