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的作品以后现代主义小说与反乌托邦、忧郁主题而闻名。作为出生于东欧的50后作家,卡撒兹纳霍凯不可避免地卷入到苏东知识分子的惯常套路中:思考、叛逆、对抗体制、流亡西方。在他看来,匈牙利人的遭遇是军警、惩罚、禁锢与囚笼,20世纪90年代后,失落、物欲、幻灭与苍白成为笼罩一切人的悲剧。
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
他的创作经历了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他描写世界末日、黑暗和沉思,讲述小镇和小人物被毁灭的故事。他经历了自由匮乏的时期,《撒旦探戈》卡夫卡式的景象来自这段经历,一大群失业的农民、即将到来的不知名的恐惧,一层又一层的办公室大门,小丑般的人带领村民走向乌托邦的反面……卡撒兹纳霍凯在1980年代显然对西方抱有憧憬,1999年的《战争与战争》描述一个44岁的匈牙利人因为某种荒诞的执念历经漫长而无止境的旅行过程只为到达纽约的故事,可能是他本人西方化与被西方化经历的某种写照,另外,后来被改编成贝拉·塔尔电影《鲸鱼马戏团》的1993年小说《抵抗的忧郁》里有个黑暗地区的名字就被他叫做'西方文明'。
21世纪初期他的作品主题开始往东亚转移。卡撒兹纳霍凯1990年代初第一次来到蒙古和中国,就此创作了小说《乌兰巴托的囚犯》,2008年的长篇小说《西王母的下面》设置在日本,人物贯穿古今,句子比起他年轻时的作品虽然句子长度不减,强度要柔滑得多,似乎只有在神秘的东亚,这个用长镜头句子进行自我思辨、自我审视与自我囚牢的作家才能得到一点情感上的平静。
风格
语言
如果要剖析卡撒兹纳霍凯的语言特点,那么最简单和初步的解释是他的句子非常之长,段落无穷无尽,常常跨越十几个页面。卡撒兹纳霍凯的句子里膨胀着诗意的表达欲,但这表达欲又几乎能完全自我消解,好像一双从某个房间门缝里望出去的两只眼睛内侧的表达欲。卡撒兹纳霍凯在作品中展现了贫困、绝望、污浊和黑暗之后,并没有给出解脱和救赎之路。他将人类生活的绝望与悲凉写得淋漓尽致。在匈牙利语文学中,他的长句独树一帜,即使对匈牙利读者来说也是阅读上的挑战,句式难读又耐读、细腻又粗粝,复杂、宏大,且富于律动。据说,翻译他作品的英语译者之所以获得翻译奖,是因为被评论家认为'发明了一种克拉斯诺霍尔卡伊式的英语'。卡撒兹纳霍凯作品中句子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长度,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深度,它们的语调任性转换,从庄严到狂妄到古怪到荒凉,史诗般的句子像一个线头,将各种各样奇怪的和意想不到的事情组成不朽的段落,粗糙而具有音乐性。
叙事
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的叙事声音是一种激情的、坚决的、共振的声音,一种漫长的独白,或者说,一种持续不断的语言行动。卡撒兹纳霍凯的世界观是试图打破文学传统的框架和边界,希望(并明知这希望之无望)他的文本可以造一座桥——作为雅各之梯——连接天与地之维度,以地上的故事打开天上的光。如卡撒兹纳霍凯的代表作品《反抗的忧郁》可以被视为一部充满视觉画面、讽刺和预言式的小说,非凡的语句贯穿全篇,那些惊人的长句达到了惊人的思想深度,语气随着故事的推进,从严肃到狂妄、嘲弄,直至最后变为悲凉。史诗般的语句就像一个纱线球,把所有的怪事和叫人意想不到的事绕在一起,紧密地构成了一个又一个段落,恢宏、粗糙,但又富有律动。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