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文化上自我糟蹋的现象不能不使人忧虑
2016年2月,冯骥才说:'我们悠久历史养育和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尤其是那些最驰名、最具影响的——从名城名镇名街,到名人名着名墓,乃至各类文化遗产等,都在被热热闹闹地重新'打扮',甚至拆卸重组,再浓妆艳抹,挤眉弄眼,招摇于市。
'那些在城市改造中残剩无多的历史街区,忽然被'聪明'地发现,它们竟是一种天赐的旅游资源。已经拆掉的无法复原,没拆的也难逃厄运——全被开发成商业风情街(实际上是风情商业街)。
'更糟糕的是很多古村古镇正被'腾笼换鸟',迁走原住民,然后大举招商,一个个被改造成商铺、旅店、农家乐、茶社、咖啡屋混成一团的'游客天堂'。
在这'天堂'里,连一间见证历史的博物馆也没有,导游讲的传说不少是编造的民间故事,'至于名人故居,大多是找来一些毫不相干的红木家具、老瓶老壶、三流字画,不伦不类地摆一摆。没人拿名人的人当回事,只拿名人的名当回事。
保护古村落留住乡愁
2016年3月,在两会讲话中,冯骥才说:'2000年全国有360万个古村落,2010年是270万个,十年就消失了90万个,现在的自然村只有200万个左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对古村落的消失忧心忡忡,'就在我们开会的时候,1天100个村落就没有了'。他说,古村落的保护权不在农民手里,而在官员、学者、开发商手里,'变成了官员的政绩、学者的科研成果,开发商的资源'。他呼吁加强文化遗产和古村落保护,将文保执法列入官员考核并建立问责机制。
文化市场商业化,抵消着作品的文化属性
2016年3月6日,在两会文艺界谈话中,冯骥才提出'一些艺术门类已很长时间没有出现出类拔萃的艺术作品了。'文化市场商品化,抵消着作品的文艺属性。相关部门要有文化的战略眼光,既允许娱乐功能强的文化作品创作,又要着力培育富有民族精神、有品质有品格的文化作品。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