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布罗茨基创作特点

主题

布罗茨基1972年前的诗作,题材多为爱情、离别或孤独,其离经叛道之处无非在于背离乐观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和苏联的主流意识形态格格不入,赫鲁晓夫表态说:'凭他那些诗就可以判他五年!'在集权意识形态的高压下,作家的创作空间非常小,不仅物质安康难以保障,还动辄有性命之虞;他们面临的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要么在美学风格上自动撤退,抑制其形而上的能力,降低艺术追求,要么成为读者数量极少的实验作家,期望未来所谓公正评价,靠作品偶尔在境外出版而聊以自慰。
约瑟夫·布罗茨基

在经历了审判、监禁、流放之后,布罗茨基最终于1972年被迫流亡海外,此生再未踏上故土。因此,回忆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他的文集的开篇主题。与普通人的想象不同,构成这种回忆的最核心要素并非苦难与迫害,也非亲情、友情与爱情,而是美国牛肉罐头、'飞利浦'收音机、好莱坞电影、英国唱片。这些记忆碎片看似杂乱琐碎,但这一块块碎石所铺就的却恰恰是作者自我意识的地基,是催生他最根本的审美观与价值观取向的最初动因。布罗茨基如此评论少年时的他对《人猿泰山》的观后感:当'人猿泰山自布鲁克林大桥一跃而下'时,'整整一代人几乎均选择退出(体制)便是可以理解的了。'甚至可以说,布罗茨基在创作之路上迈出的第一步并不是他的第一首诗作,而是拒绝被同化的个性的声音。

布罗茨基抵达西方,正值后现代主义思潮方兴未艾之际,他所面临的是一种反对精英、解构经典的总体知识气候。从贫瘠封闭的苏联来到后现代美国,看来诗人得经历某种'时间错置'(anachronism),这也使他的俄罗斯人特点变得更为鲜明。他强调精神等级,藐视后现代的价值相对主义,为文学写作提出严苛标准,声称写作是为了与过去时代的大师看齐,认为'过去是各种标准的来源,是现在所无法提供的更高标准的来源'。他的立场与流行的英美文学批评风尚大异其趣。与其说这是一种保守的精英主义趣味,不如说是对文化大传统的自觉追随和维护。

风格

诗歌

在具体作品上,他的声音是安静的,而他本人也一直偏爱诗歌中安静的声音。这又与他强调非个性化有关,这方面布罗茨基从奥登那里获益非浅,尤其是诗中很少出现'我'。他醉心于细节,醉心于具体描写,醉心于名词,醉心于发现。布罗茨基本人的作品是'超然与客观'的最佳范例,而他确实也很注重处理熟悉的事物,处理它们的微妙关系。只是,由于他声音平稳安静,语调倾向于冷淡,词语、意象陌生而坚固,处理的时候又超然而客观,故很多读者(包括中文读者和英文读者)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他──阅读他的作品同样需要一种安静的、'微妙的'阅读心理,因为布罗茨基'既不大惊小怪,又不多愁善感'。他的诗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起伏、高潮,或者准确一点说,他在诗中把这些东西压住,不对它们作耸人听闻的强调,他是在退潮的时候开始,而不是刻意去营造高潮,因这里'冰河时代前的胃口'仍然会被猎奇的读者看中,但是从'微妙关系'来看,用'立方形'、'长菱形'、'平行六面体'和'几何状'这些枯燥的数学术语来描写(华盛顿冬天的)黄昏,对老练的读者和诗人来说不啻是一种'发现'。
约瑟夫·布罗茨基

布罗茨基的诗学表述含有犄角推进式的形而上倾向和力度。他强调语言的超越性功能,认为诗歌是探索语言极限,诗歌是一种加速的思想,而韵律是完成这个工作的关键。'精神加速'这一概念,成了他衡量诗人的工作及其启示性能量的指标,这么做恐怕也会造成某种局限,使其笔下的阿赫玛托娃、茨维塔耶娃和曼德尔施塔姆带有较为浓厚的布罗茨基意识。不过,从这种混合着教义和激赏的解析文字中,读者的收获仍是难以估量的多。他让人透过分析性语言的局限,抵达白银时代彼得堡诗歌传统的启迪和精髓。

布罗茨基在严谨的同时有非常浓厚的实验倾向,他的诗歌之刀既坚韧又锋利:在传统的、现代的基础上掺入崭新的当代感性。布罗茨基创作过几乎所有诗歌形式和体裁,就《哀歌》而言,他写了很多以'哀歌'为题的诗,包括《几乎是一首哀歌》、《罗马哀歌》;其他标题和体裁如《牧歌》、《变奏》、《诗章》、十四行诗、十二行诗节、《六重奏》、无题、八行诗、三行诗节、圣坛诗(圣坛形图案诗)、夜歌等等,几乎所有大师试过的并取得成绩的形式和体裁他都要试。至于风格,他更是多种多样,既可以写得很深沉广阔,又可以轻松讽剌;可以写得很日常化,又可以进行玄思冥想。在诗行的安排方面,他既可以工整严格,又可以长短不一。在意象的采集方面,从鸡毛蒜皮到海阔天空,从天文地理到机械设备,简直无所不包,又都可以运用自如,科学的意象一进入他的诗句就立即变得服服贴贴自然而然。总之,他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之间取得难得的平衡。

散文

布罗茨基吸收了俄国和英美的诗学养分,在散文写作中形成富于原创性的语气和语体,其叙述也超越通常的意识形态控诉和伤痛展示,显得耐人寻味。布罗茨基最佳的诗歌和散文,都是在勉力追求这种表述。

文学评论

布罗茨基的文学评论,其本质在于说教而非论证。是把人带往彼岸的运载工具,也是他从彼岸回归的现身说法。当然也是文化论争中的回应、反驳和论战的产物。除非站在他那个高度,拥有那样精深的诗歌修养和实践,否则无从产生这些灵感洋溢的篇章;而灵感总是和某种教义结合在一起的,正如使徒保罗的体内被充实的那些东西,因此,布罗茨基的批评文字浸透俄国式的救赎和激情,这是西方文学批评中几乎要失传的一种精神在场,委实引人瞩目。

为您推荐

熊育群创作反响

作品 1、散文获奖主要有:散文《生命打开的窗口》2004年10月获得中国散文学会评选的第二届冰心散文奖;摄影散文集《探险西藏》2002年获冰心奖评委会评选的冰心摄影文学奖;2004年10月因个人在散文随笔编辑方面的杰出成就,..

阿尔贝·加缪创作特点

荒诞 阿尔贝·加缪 在阿尔贝·加缪的全部文学作品和哲学随笔当中,'荒诞'是他强调的最重要的一个概念。'荒诞'这个概念也是20世纪文学和哲学中非常重要的关键词之一。但是,对'荒诞'的解释则大为不同,各人有各人的表述。..

王威廉创作谈

谈及创作体会,王威廉表示,短篇小说不仅要有'随物赋形'的能力,更得有'随心造物'的能力。卡夫卡的《变形记》,之所以在西方现代文学中占据着特殊地位,与其中暗含的卡夫卡的思想密切相关。这是一种现代人对自身的反省。 他认..

刘筱青创作经历

章敦华创作心得

博览群书并融会贯通 章敦华表示,如果说有些创作心得的话,首要的是多读书、读好书,尤其是要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 这一点,记者从其诗集中那首《风景》中可以读出。他将读到的从《诗经》以降直至明清的优秀古..

傅雷创作历程

1925年9月,傅雷习作短篇小说《梦中》,发表于次年1月《北新周刊》第13、14期。 傅雷 1926年8月,傅雷写了短篇小说《回忆的一幕》,发表于次年1月《小说世界》第15卷第4期。1928年,傅雷到达马赛港,次日抵巴黎,途中写《法行通信..

朱洪志创作成就

我吃西红柿自2006底,从第二本书《寸芒》开始网文界连续多年的独一无二的破记录之旅,月票于2007年4月破了一万,成为网文界第一部破万月票的小说,且在24小时订阅上打破了起点记录;《星辰变》起,分别打破了起点中文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