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贝·加缪人物经历

1913年11月7日,阿尔贝·加缪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Mondovi)。加缪父亲在1914年大战时阵亡后,他随母亲移居阿尔及尔贫民区外祖母家,生活极为艰难。阿尔贝由做佣人的母亲抚养长大,从小就在阿尔及利亚的贝尔库(Belcourt)的平民区尝尽了生活艰辛。1923到1924年在乡村小学里,一位名叫路易·热尔曼(加缪对他的知遇之恩一直念念不忘,在他的诺贝尔奖答谢辞中提到了这位老师)的教师发现了加缪的天分,极力劝说加缪的家人让他继续上学。于是,加缪参加了助学金考试,并得以于1924年进入阿尔及尔的Bugeaud中学。

1930年加缪进入哲学班学习。首次得肺结核,生病的经历让他感受到生命对于人类的不公。1931年结识哲学教授JeanGrenier。加缪年少时是阿尔及利亚竞技大学队的门将,可惜1931年因为肺病终结了足球生涯。加缪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通过足球,我才能了解人及人的灵魂'。1932年,他在《南方》(Sud)杂志上第一次发表随笔作品。1933年,他进入阿尔及尔大学攻读哲学和古典文学。
阿尔贝·加缪

1934年6月,与SimoneHié结婚,一年后离婚。加缪1935年开始从事戏剧活动,曾创办过剧团,写过剧本,当过演员。戏剧在他一生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1935年秋天他加入了法国共产党阿尔及尔支部。但由于他与穆斯林作家和伊斯兰宗教领袖来往,对党在阿尔及利亚的政策有不同看法,因而于1937年11月被开除出党。1936年毕业,论文题为《新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思想》,但因肺病而未能参加大学任教资格考试。

1936至1939年,一开始在劳动剧院(ThéatreduTravail),然后在团队剧院改编并参演众多剧目,如马尔罗的《蔑视的时代》(Letempsdumépris)等。

1937年,加缪就出版了随笔集《反与正》,第一次表现出自己思想的锋芒。他的随笔涉及到了人在被异化的世界里的孤独感、人面对自身的罪恶和死亡威胁时应该如何做出选择等等。1940年,阿尔贝·加缪来到法国首都巴黎,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先在《巴黎晚报》从事编辑工作。这一年的6月14日,希特勒军队的铁蹄就踏进了巴黎市区,很快,由纳粹扶植起来的法国傀儡政权维希政府开始运作。这年的冬天,加缪带着妻子离开沦陷的巴黎,来到了阿尔及利亚的奥兰城教书,在这里一共住了18个月,正是这一段生活,使他酝酿出《鼠疫》。

1942年,加缪离开阿尔及利亚前往巴黎,开始为《巴黎晚报》工作,然后在伽里马出版社做编辑,秘密地活跃于抵抗运动中,主编地下刊物《战斗报》。

加缪因小说《局外人》成名,书中他形象地提出了存在主义关于'荒谬'的观念。随后,他开始写作哲学随笔《西西弗的神话》。

1943年4月,加缪结识了萨特(让-保罗·萨特)和波伏娃,在哲学和戏剧等方面的共同爱好使他们成了非常亲密的朋友。然而萨特倾向于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而加缪则对苏联社会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1944年法国解放,加缪出任《战斗报》主编,写了不少着名的论文。

1945戏剧《卡里古拉》首次演出。1947年的长篇小说《鼠疫》曾获法国批评奖,它进一步确立了他在西方当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1949年12月,戏剧《正义者》(Justes)首次演出。

1951年加缪发表了哲学论文《反抗者》之后,遭到了左派知识分子阵营的攻击,并引起一场与萨特等人长达一年之久的论战,最后与萨特决裂。这时人们才发现,加缪是荒诞哲学及其文学的代表人物。

1954年春天,《夏天》出版。10月4、5、6三天,他前往荷兰作短暂旅行。这是加缪唯一一次访问这个成为他的小说《堕落》(Lachute)发生地的国家。加缪在阿姆斯特丹停留了两天。在海牙,他参观了Mauritshuis博物馆,对伦勃朗的作品赞不绝口。11月1日,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线开始袭击阿拉伯和法国平民,随后阿尔及利亚战争爆发。

1955年3月,《一件有趣的案件》(Uncasintéressant)上演,改编自DinoBuzzati的作品。4月,访问希腊。5月到转年2月,为《快报》(L‘express)写专栏文章,评论阿尔及利亚危机,所有文章以后,以'ActuellesIII'为题结集出版。

1956年,阿尔贝·加缪发表了中篇小说《堕落》,还出版了包括6个短篇小说的集子《流放与王国》。这个时候,他的思想多少已经开始转向基督教伦理的探讨,对过于世俗化的道德和存在的命题,已经不那么感兴趣了。中篇小说《堕落》的发表,实际上是对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知识分子的一种质疑。最终,历史证明了阿尔贝·加缪更加正确,而萨特在当时似乎正确,但是后来则并不正确了。

1957年10月,瑞典文学院宣布,44岁的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获得了该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阿尔贝·加缪因此成为了这个奖项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之一。这一年的12月,他在瑞典的一所大学做了一场题为《艺术家及其时代》的演讲,他说道:'面对时代,艺术家既不能弃之不顾也不能迷失其中。如果他弃之不顾,他就要说空话。但是,反过来说,在他把时代当作客体的情况下,他就作为主体肯定了自身的存在,并且不能完全服从它。换句话说,艺术家正是在选择分享普通人的命运的时候肯定了他是什么样的一个人。艺术的目的不在立法和统治,而首先在于理解。'
加缪之墓

1958年《瑞典演讲》出版。在Lourmarin买了一幢房子。

1959年《鬼怪附身的人》上演。同时,加缪千方百计想实现一个渴望了许久的梦想:成立自己的剧团。

1960年1月4日,加缪搭朋友的顺风车从普罗旺斯去巴黎,途中发生车祸,加缪当场死亡,年仅47岁。在他随身携带的提包里,还有一部没有完成的长篇小说手稿《第一个人》。

为您推荐

吴文光人物经历

吴文光幼年跟随父亲——虞山派一代宗师吴景略习琴,后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毕业后入中国艺术研究中心研究生部,研究中国音乐及古琴音乐并获硕士学位。1985年赴美国威思里安大学学习民族..

姚公白人物经历

姚公白自幼爱好音乐,稍长才得其父姚丙炎先生系统教授古琴,进而逐曲操习,潜心探游,并曾受教于吴振平、张子谦先生。 1985年5月,姚公白在扬州 1985年参加第三次全国打谱交流会。 1986年出席上海音乐学院举办之'姚丙炎琴学..

郑珉中学琴经历

郑珉中先生曾跟随三位老师学琴,第一位是山东诸城派的王杏东,第二位是九襄派的李浴星,那是在1940年,正值沦陷时期,北京古琴会已停止活动,许多琴家去了南方。于是,北京琴友们周日常到管平湖家聚会。李浴星就把郑先生介绍过来,管..

单士元人物经历

葛兆光人物经历

葛兆光,男,原籍福建,1950年生于上海。1984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1984年10月至1992年3月任江苏省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1992年至2006年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1968年上山下乡,1971年10月至1978年3月在贵州省凯里县砖瓦..

钟叔河人物经历

钟叔河,1931年生,湖南平江人。 刚到《新湖南报》报到的17岁钟叔河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他高中肄业。同年参加工作,曾任《新湖南报》编辑、记者。 1957年因发表《关于民主、自由……的四十八条》和主张办党外报纸《同人报..

戴春荣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戴春荣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上小学时在班上担任班长。1972年,音乐老师把她推荐到了西安文艺战士培训班(现为西安艺术学校)。刚开始家里不同意,她自己也不想学,但培训班的老师觉得她是个好苗子,不断和家里沟通,直到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