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珉中古琴鉴定

郑珉中先生和蔼谦逊,拜访他时一直在说,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文物工作者,没什么可谈的。先生号'南郭琴叟',自言不过是琴界中充数一老叟耳!为了全心投入文物研究工作,他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搁置了古琴演奏。建国后,他被调到文献馆,1951年陈列部成立,郑先生就被从文献馆调到了陈列部。当时历代馆陈列里有唐琴两张、宋琴两张、元琴一张,都是郑先生布展的。唐琴'大圣遗音',是当年清室善后委员会检查时,发现在墙旮旯儿戳着,屋里漏雨,雨水把琴浸得像个泥壳,岳山也掉了一半,当时定为破琴一张。建国后,王世襄先生在南库发现了它。只在上面擦了一把,就露出漆来了。仔细一看,就是唐琴'大圣遗音',郑先生就请管平湖先生把这张名琴修好了。包括'大圣遗音'在内,故宫还有唐琴四张,其余各时代古琴四十多张。与琴有关的文物有珍贵的琴谱,明清家具中的琴桌,宋锦的琴套,工艺品的琴模型,另有各式观赏琴铜琴、铁琴、石琴等。

在陈列部时,他曾跟随王世襄、朱家溍二位先生从事文物陈列工作,1952年后负责文物陈列,以及陶瓷馆、绘画馆、历代艺术馆的现场布展及其他陈列工作。1953年中央文化部组织了全国音乐周,郑先生与同道琴友们在各地巡演了两个星期后,回到故宫陈列部上班。这时陈列部主任唐兰先生对他说:'这个琴不放弃不行啊。我们陈列部白天干的都是体力活,只有晚上才有时间学习业务!'郑先生觉得唐先生的话在理,就放弃了晚上弹琴,潜心钻研业务了。从1953年起就不再弹琴,也不去琴社学琴了。文革之后,老一代琴家多已离世,音协组织古琴活动时找到郑先生,当时他弹过的许多曲子也忘了,于是加紧练习,又找回了《平沙落雁》、《良宵引》、《归去来辞》等几个曲子。

听到郑先生说,40年悠悠岁月中,未曾演奏古琴,我不禁感叹:'那多可惜呀!'他笑道:'不可惜呀!2003年,中国的古琴乐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资文化遗产’,古琴乐曲要想继续流传下去,不但要有人演奏,也得有人研究。我搞古代琴的鉴定,研究它们的特点和制作方法,有助于当代斫琴师做出更多好琴,当代的好琴多了,琴家们就能弹奏出韵味地道的古曲,这种古代音乐不就传承下来了嘛?虽说我不再参加演奏,但古琴研究工作也是很有意义的。'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曾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旁听王逊先生'中国美术史'课程,此时在唐兰先生领导下完成了'历代艺术综合陈列',建成了'历代艺术馆',并每年改陈一次。为了改陈工作的顺利开展,郑先生又到中央美术学院旁听金维诺先生讲的'中国美术史'、阎文儒先生的'中国雕塑史',学习后,他马上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改陈工作中来,在布展中,注意展示不同历史时代的风格特点,促进了工作创新。这时故宫博物院收购的文物较多,他与其他专家一起鉴定这些东西,辨真伪,定去留,成为他此时日常工作的内容之一。

20世纪70年代,郑珉中先生开始对古琴作进一步的研究。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他对一些传统的鉴定方法提出了质疑,找到了科学的鉴定方法。经过大量艰苦工作之后,郑珉中先生第一次提出用标准器鉴定古琴的方法,并以私人收藏的几张古琴和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四张唐琴为例,写出了文物界第一篇关于鉴定唐琴真伪的文章——《论唐琴的特点及其真伪的问题》。在该文中,郑珉中先生明确指出唐琴具备的特点,列举了标准器,提出唐琴制作的风格、漆质断纹、音韵木质、腹款铭刻及其分期问题;论述了唐代雷氏琴制作的时期及作者,取材及工艺特点,音韵及传世雷琴;并提出旧琴后加腹款、琴款同时伪作与改变形制冒充古琴的几种作伪方法。郑先生指出,'大圣遗音'是中唐标准器;'飞泉'、'独幽'是晚唐标准器;'九霄环佩'是盛唐标准器,带四字腹款者为宫琴。此文的发表,澄清了古琴鉴定上的许多疑点、难点,成为古琴鉴定者的必读教材,同时奠定了郑珉中先生作为古琴鉴定家的权威地位。

郑先生经过多年钻研,总结出一套有效的古琴鉴定方法,推翻了一些以前确认的错误结论。1999年7月,天津国际拍卖公司拍卖过一件流传有绪的北宋年间古琴。这张名为'清角遗音'的古琴,原系古琴收藏家程子容先生旧藏,为程老先生生前自用,仲尼式,长129厘米,肩宽24厘米,尾宽19厘米,粟壳色漆,蛇腹,牛毛断纹,七弦十三玉徽,硬木轸足,背面龙池内题楷书'清角遗音大唐神龙二年制'。程子容是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弟子,收藏多种古琴。程先生1980年曾向国家捐赠唐代'飞泉'古琴,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成为中国唐代四大名琴之一。郑珉中先生将这件'大唐神龙二年制'清角遗音琴,定为宋琴中的传世精品,一级文物。

另一件私人藏宋代'尧夫'琴,也是经他之手鉴定出来的。'尧夫'即邵雍,北宋哲学家,字尧夫。因隐居苏门山,后人称其为百源先生,卒谥康节。其才学为后世学者所崇仰。此琴虽不能肯定是邵康节先生所制,但琴上款字由他亲笔所书,可知是其监制无疑。如此名贤法物,在传世古琴中极为罕见。此琴仲尼式,通体髹黑漆,光洁如新,琴身发蛇腹断纹,微起剑峰,通长122.5厘米,肩宽19.2厘米,尾宽13.7厘米,琴额饰椭圆形白玉一块,小头、直顶、垂肩,造型优美。琴面圆厚,颇有形如筒瓦之势。琴背开长方形龙池凤沼,龙池略微偏上,俱为枣木原装,周边棱色一致,腹内纳音殊不明显。钢弦,音雄浑,响钟磬之声。腹款为'庆历元年尧夫制'。琴棋书画,琴为第一,可见古人对琴的钟爱程度,古琴不易保存,留存至今明以上的古琴十分少见。特别是品相完好,又有名士款的古琴,更是凤毛麟角。郑珉中先生以八字描述此琴:旷世名琴,弥足珍贵。

由于找到了科学的鉴定方法,加之近半个世纪文物工作的经历和高超的古琴演奏水平,郑先生对一些古琴文物重新进行了鉴定。他对中日两国文博界早有定论的'金银平文'琴进行了重新鉴定,推翻了该琴原产我国,后流入日本的结论,在两国文博界引起震动。日方此前一直认为,该琴是从我国传至东瀛的,我国文物界也持此种观点。但郑先生认为,该琴是日本人仿制的中国琴,即真正的日本琴。他发表了数千字的长文,阐述自己的观点。此文一出,先是引起了轰动,继而得到学术界的认可。我国虽然因此'少'了一宝,但还原出了'金银平文'琴的真面目,也是中日两国文博界的一项收获。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