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认为既然有生态摄影师能够拍到鸟类,为什么还要用绘画的方式去表现鸟类呢?我作为资深生态野鸟摄影师郑重的回答:摄影照片永远无法替代绘画!先不论它们的艺术价值高低,鸟类摄影照片之所以不能替代手绘鸟类图谱应用于鸟类科学图鉴,最主要的原因是照片在拍摄过程中会因为天气、光照等原因导致颜色失真,而且由于拍摄角度等因素具体涉及到鸟类形体结构等细节也会表现出种种不足。更重要的是由于时间和季节的限制,不是每次出野外都能拍摄到想要表现的鸟种,而且由于自然环境不断遭到破坏,许多鸟种数量急剧减少甚至濒临灭绝,很难找到它们的踪迹了。在许多鸟类无法提供照片做参考的情况下,就只能靠刘筱青高超的绘画技巧了。
《世界屋脊鸟类图志》第一、二卷共需要至少要完成200多种青藏高原特有鸟种的绘画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许多无法拍摄到照片的鸟种又需要真实准确且栩栩如生的画出来,对刘筱青来说是个极大的考验。
没有照片参考,刘筱青只能从中科院研究所的图书馆查阅要画鸟类的形体特征、羽毛颜色及栖息环境和植被的介绍。这些书籍大部分仅有文字介绍,有图片的也只是简单的黑白画。
再就是泡在研究所的动物标本馆中,查找要画的鸟类标本作为参考,但由于大部分鸟类标本都是很多年前采集制作的冰棒式标本,颜色早已褪去,也无动态,刘筱青只能查找有图片的相似的同类种科鸟的特征、大小、形态、颜色,还要去收集此种鸟类栖息环境和植被的图片介绍,结合文献数据,将鸟还原到大自然中的状态并形象生动的画出来,
为了方便绘画和查找标本,刘筱青的工作室就在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动物标本馆的旁边,她的工作室里经常放着很多鸟类标本,为了防腐,很多标本都喷洒了剧毒化学品'砒霜',工作室里常年飘着标本'特殊的气味'。并且由于经常要反复观察鸟类标本,甚至用手去抚摸标本,感受鸟类羽毛的柔软度,刘筱青的手几次过敏红肿…。她却开玩笑说:'我成天和动物及鸟类尸体生活在一起,胆子越变越大了'。
正是由于这种责任感和超常的毅力,通过几年不懈努力,刘筱青终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世界屋脊鸟类图志》系列中英文画册第一卷、第二卷大部分的鸟类绘画工作,对画册的顺利出版做出了重要贡献。
经过这么多年的奋斗,刘筱青果然不负期望,早已经蜕变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鸟类画家了!刘筱青也始终坚持着她的目标:成为美国鸟类画家奥杜邦(Audubon,JohnJames)那样的杰出鸟类画家,为保护全世界的鸟类作出贡献,为人类留下生动、珍贵的图片记忆!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