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余建军
我是公司的客服
广州日报:你的产品命名中有'FM',是希望保留节目的广播属性吗?
余建军:其实我们真正想做的是'声音',名字用'FM'也并不是要去对标电台,反而最开始我还挺抗拒的,怕会误导用户以为我们也是做传统广播,但后来发现,不加'FM'的话,要去教育新用户来了解你并使用你确实有点费劲,所以只好先妥协,等以后平台真的做大有影响力了再把'FM'去掉。
广州日报:你会经常关注用户的收听体验吗?
余建军:会的。基本上我们都在不断走访,了解他们的收听情况和意见。而我本人经常是相当于公司的客服,客服团队会第一时间收集各种用户意见反馈给我,由我再指派相应部门去解决问题。有些用户会去我微博留言,我也会时不时看一下。
比如推出付费节目后,有一个美国的用户想来购买,发现手机短信验证码发不过去,他一反馈我们马上就解决了。
广州日报:对于音频节目的内容你们会严加把关吗?
余建军:对于免费节目,在内容上我们不会去强行干涉。但我们会有一个过滤机制,对于一些低俗内容或者不当言论进行审核,现在有几百号人在做这个事情。我们做付费节目的时候会加强对用户的引导,希望大家都能通过这些节目学到有用的知识。基本上现在每一个节目提交后都是要15分钟后才能正式上线,有一个三审机制,由三位员工对每一条音频进行内容上的审查,上线后还会有一个团队对这些节目进行抽查,确保不出差错。
声音平台服务还在幼儿园阶段
广州日报:你对于目前的发展满意吗?
余建军:我觉得移动声音平台服务现在还在幼儿园阶段,过去那批有收听广播习惯的人很难找回来,我们等于是要重新培养一批听众,这个比做新闻客户端、视频客户端都要累得多,要有耐心去培养大家的这个新习惯。
广州日报:现在你们的用户还是以碎片时间收听为主吗?
余建军:目前我们的用户人均收听时长每天达到两个小时,现在说碎片时间可能不够准确,而是说那些你不得不浪费掉的时间,比如长时间在路上开车,长时间坐公交挤地铁,长跑,做家务,早上起来洗脸刷牙化妆等,这些时间是不得不浪费的,也有可能是很长的时间,像一天听七八个小时的也大有人在。
要走向国际服务外国用户
广州日报:你会从小培养自己孩子的收听习惯吗?
余建军:我女儿一直有在听,而且不光是听,她自己都会在平台上录制音频节目,比如一些中英文朗读的音频,我没专门帮她推广过,但她在平台上大概有两万多个粉丝了(笑)。
我们的用户群里面有很多都是妈妈带孩子一起听,只要把产品和服务做好,这批新用户自然而然就会来了,因为很多家长希望小孩通过听来获取知识,减少他们看视频的时间,这样对小孩视力也好,而且孩子也可以通过当小播音员来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广州日报:你理解的声音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余建军:群峰争艳,我们把自己的使命总结为'用声音来分享人类智慧'。用声音这个媒介来传播和传承人类的一切文化知识和智慧,让这些内容在这里百花齐放,这也是我最大的梦想。
广州日报:未来还会有哪些计划?
余建军:首先,我希望把各行各业的文化资产都通过声音这个介质保存到我们这个平台上来进行分享,在几年后能在各种家用设备上实现音频的收听;最重要的还是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中国的文化走向全世界,希望我们的平台也能开拓到国外去,服务好国外的用户。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