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真正的'朗读者'?
《朗读者》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引发荧屏内外共鸣。
《朗读者》播出后受到00后、90后为主的网生一代受众热烈追捧——微博#CCTV朗读者#话题阅读量超过10亿,讨论量超过200万次;节目播至第八期,在00后、90后喜爱的自媒体上涉及《朗读者》10万 阅读量的文章超过147篇;在微信指数中搜索'朗读者',微信指数超过1000万,排名第一;首期嘉宾濮存昕朗读的《老舍散文》(节选)、96岁翻译家许渊冲的译着也被网友热搜——这些成绩令节目组始料未及。为此,《综艺报》记者采访了《朗读者》节目两位总导演刘欣、田梅。
《朗读者》追求'三美'合一
两位总导演表示,朗读者节目强调'三美',即文学之美、情感之美和声音之美。三种美以层层递进的方式,通过嘉宾'朗读'先感受到文学之美,再通过嘉宾讲述自身故事感受'情感之美',最后通过嘉宾的声音将'三美'合一,引发观众共鸣。
董卿表示,她不希望节目设置太多环节,她希望能够安安静静访谈、朗读,'所以舞台呈现上我们没有设计很多技巧,朗读这件事就应该安安静静的,不需要花里胡哨。'田梅说。
《朗读者》以故事嫁接读本与人物情感,因而在嘉宾的选择上节目组也十分用心。如麦家在节目中朗读了《致儿子的信》,这封信除了是麦家作为作家创作出的作品,更代表了麦家对于儿子的爱,由他朗读并分享与儿子之间相处的故事,也将父子间的矛盾隔阂毫无保留地展示给观众,让倾听者更深地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用心良苦。再如,濮存昕的童年往事、斯琴高娃与母亲、徐静蕾与奶奶、无国界医生蒋励在阿富汗枪林弹雨中迎接新生命等众多嘉宾的故事都加强了读本本身所要传达的情感。'嘉宾的确定对于我们来说是挺艰难的事。'田梅表示,嘉宾有没有故事、什么样的故事以及故事的主题是否与节目匹配,这些都需要精细的选择并制作台本。据悉,《朗读者》会对每个嘉宾故事进行深度挖掘,每次台本都达100页以上。
发掘素人情感潜能
在嘉宾选择中,《朗读者》会挖掘一部分素人故事,'明星嘉宾虽然有号召力,但是有时候他们的故事不像素人故事那么极致。有些素人的故事从情感上更接地气、击中人心。所以我们确定《朗读者》嘉宾要星素结合。'
有些素人故事都是在偶然间拾得,'一次录制我们请来了一个叫吴纯的钢琴演奏者,主要工作是为节目录制伴奏。候场时,我们聊起了他求学生涯的故事,顿时就觉得这个人物就是我想要的。'田梅介绍,吴纯获得了3个与钢琴有关的博士学位,但是他为此却付出了巨大代价——他是单亲家庭,15岁时出国,由于在国外生活拮据6年没有见到自己的母亲。为赚足学习、生活费用,他在国外打15份工,他的母亲在国内打6份工——这种充满曲折的人生故事很励志,所以很多机缘巧合让我们寻找到了特别饱满的故事。'
除了在信息平台上搜罗和周边人推荐,节目组另一个发掘素人的渠道是利用线下的'朗读亭','我们没有想到‘朗读亭’会这么受欢迎,比如出现为了进入朗读亭朗读,人们在上海排队9小时、杭州排30个小时,只为三分钟朗读的情况。朗读亭其实就是一个我们寻找素人故事的一个窗口。'田梅说。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