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斯特·海克尔的《宇宙之谜》
1862年,海克尔因为对放射虫的出色研究,升为德国耶拿大学的教授,并在这个职位上呆了足足四十二年。他是一位很有激情的演讲者和作者,致力于推广普及形态学研究和进化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在1859年才发表,进化论在当时的德国基本上还是全新的)。然而,作为一个可能是过度文艺了的科学青年(1862年他只有二十八岁),他在严谨的科研、科学推广还有艺术创作之间有些摇摆不定了。
19世纪50年代,是插图大量进入各学科教室的时期,而胚胎学无疑又是最依赖图像教学的学科,因为它所关注的细节往往极其微小而陌生,因此模式图——教会学生如何去看、要寻找哪些特征——成为至关重要的手段。反过来,图像作为科研的工具和证据还没有那么普遍。海克尔正是在这里模糊了科普和科研的界限。在他看来,科研着作的插图,正如在教学中一样,不是证据,只是换一种方式来展现他由其他途径得到的结论而已,因此为了追求展现模式,他牺牲了对具体标本的忠实性;另外,插图的其它一些细节(比如标本学名、来源、胚胎具体大小和阶段)也没有被他重视。
可是,由于研究条件所限,海克尔手中的研究材料并不很多,由此得出的不少结论也颇有偏差,所谓的'模形图'并没能如他希望的那样表达出真实的情形。更糟的是,先前的模式图几乎全部是线条图,海克尔却凭他出色的美术技巧把他心目中的'模式图'全画成了生动的阴影图;他的同行大多认为这些图是对真实标本的忠实再现。因此,当同行逐渐意识到这些图和他们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有所差异时,他们并没有指责海克尔的理论有误,而是指责他造假。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