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交友
他年幼时即读书习字功课良优,尤爱唱歌通韵律爱器乐。古时流传的伯牙子期的故事,致使他对古琴尤为酷爱,年轻时亦爱活动,交友甚多常外出旅游,尤爱游览九嶷山,九嶷者九峰如孪生兄弟翠绿如画难分仲伯煞是好看。年轻时杨宗稷在老家已经难有发展,于二十岁时(1883年光绪九年)经衡阳去省会长沙读书学琴并交识了许多朋友,如衡阳刘异,江南屠史兴,顺德罗曧等。
参加工作
杨时百的好友张文达很早就去京师工作,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张文达公致函时百与王世通二人,约去京师共同治事,于是杨时百38岁携妻带子来京,先在总理学务处工作。同年,清政府管学大臣张百熙聘其为京师大学堂支应襄办。1904年,选为学部主事。1904年(光绪三十年),他用积蓄在宣武门外承相胡同43号买房一所。1906年,调邮电部侍郎正式工作三年。后看到政治腐败就挂职另兼业务,搞古琴事宜,曾于1916一1917年任湖南南县知县。但生性不喜官场应酬,于1917年辞官回北京定居教琴,此后即一心研习其爱好的古琴。
学琴生涯
此时杨时百在京认识了清末着名古琴大师黄勉之,于1905一1907年拜黄为师学琴三年习得二十首名由。当时黄先生己教琴数十年学生百余人,学生中有军机大臣张之洞,皇亲贵戚溥桐,叶诗梦,史荫美,贾阔峰等人,而惟独喜爱学生杨宗稷,称其对古琴有灵感。此后也证明杨宗稷的成就较为显着。此时他对古琴爱已成癖,不但能继承黄老先生之精髓还能发扬己之长。于市肆上购得各种古琴谱,对古琴、琴书、曲谱更有研究与发展。首先杨时百对古琴谱之指法韵律觉得标注不够确切且繁杂,因而导致当时的弹法因人而异,甚至难于继承古人留下真实韵,弹奏多有失误。随即他开始整理所有古琴曲谱并广收古琴典籍进行整理勘误。从1907至1928年(光绪33年至民国17年)用21年时间写成《琴学丛书>,约四十万字,是集古今此类书之大成。按他修正的注法指法严谨,弹奏不致有误且一通百通。了解者均能合奏,音律明快和谐可谓集古今于一。他于1911年开始木刻《琴与丛书>,并于1911年开始陆续出版。直至1931年(民国二十年)前后用了二十一年才完成此巨着。共两函四十三卷十四册。其中计有琴粹四卷、琴话四卷、琴谱三卷、琴学随笔二卷、琴余漫录二卷、琴镜九卷、琴镜补二卷、琴瑟合谱三卷,琴学问答等一卷、藏琴录一卷。其后又整理琴瑟新语四卷、琴镜续问卷、琴镜释疑一卷、幽兰和声一卷、及声律通考详节一卷。总计木版1036页,用梨木518块,每块尺寸布19X27X2.5厘米。如果像书一样排列长度可达13米,重量近600千克,这些木版于家中有木盒收藏每张木版间填以纸张保护刻字。
他还于1911年开始在市肆上搜集古琴,既进行研究还将有缺陷古琴进行破腹修理,直至复原满意为止,同时也买卖古琴。在手中古琴经常为二十余张,而经手古琴近百余张,如'风鹤'琴为其所得第一琴为五知斋徐俊监制,遂将其居室首名'风鹤琴斋',其中有名藏琴五十三张。虽仍不能与宋宣和(宋徽宗赵佶1119-1125年)之'百琴轩'媲美,已知足矣.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