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国: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7-1-1)
作品评论
思想自由的国度并非尽善尽美,但它恰恰恰是值得理想主义者去追求的,也只有理想主义才能突破'三个和尚无自由'的困境,建成这种'思想国'。另一方面,以实现'尽善尽美的理想'为理由去扼杀思想自由,结果只能是:只准我想,不准你想;既无'思想',何谈'理想'?——熊培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秦晖(着名学者,清华大学教授)
'从刀剑共和国到思想共和国'。无疑,《思想国》正在重塑并丰富一个伟大的概念。
——GilDelannoi(法国思想史研究专家)
我已入籍思想国,那个《九三年》里蓝军司令戈万说的思想共和国,熊培云先生创建的思想国。
这里的人不会生真理病,他们说'异乎我者未必即非,而同乎我者未必即是'。这里的人不会朝猜疑冷酷的方向走,他们说'容忍比自由还重要'。
这里的人'通过知识寻求解放',他们'年老而勿衰',每个人都有一双认识知识的眼睛。
思想国不需要护照,只要你有人格;思想国没有国界,因为你的灵魂指引了你的方向。
——笑寒(思想国网友)
《中国之觉醒》(法文译着,香港田园书屋)
《重新发现社会》(新星出版社,2010-1-1)
熊培云的社会观察,他的文笔,是如此细致和娓娓道来,让我恨不得重回小学,对自己的文学功底、人文社会科学'推倒重来'。对于我们这些从抑制独立思考的教育体系中出来的人来说,到大学毕业时还能保留住自己个性、特别是保留住思想个性的人,实在渺渺无几,而能够像熊培云这样独特洞察人、社会与国家的人就更是难得了。读他对电影、对文艺、对着作的评论,是一种思想享受。他的才华是上帝给我们中文世界的礼物,这种礼物让我们没有理由不感激。
《重新发现社会》获得《新周刊》2010新锐榜的2010年度图书奖项,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南方都市报》年度十大好书,《亚洲周刊》2010年十大好书,入选新浪2010年'中国好书榜'第四名,财新网年度好书推荐,中国图书势力榜年度图书奖。
《自由在高处》(新星出版社,2011-1-1)
《自由在高处》是作者对《重新发现社会》一书的重要补充。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创造,积极生活。帕特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说'不自由、仍可活'。自由与自救,是本书的方向与重点。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新星出版社,2011年10月)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是作者的还愿之书。它以故乡村庄为起点,多条线索并进,从各个侧面重新梳理了百余年来的中国史与乡村史。既有个体生活的真切体验与细致描述,又有时代命运的整体分析。故乡从哪里来,中国向何处去?本书连接历史与心灵,解读沉沦与希望,为转型期中国凝聚自由而宽容、平等而向上的力量。
《这个社会会好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1)
乌托邦时代,为了未来否定现在;功利主义时代,为了现在舍弃未来。当中国从一种极端滑向另一种极端的时候,熊培云以一如既往的乐观态度,唤回人们对理性的信心与热情。这个社会会好吗?既是疑问,也是期许。本书打通古今中外,不仅着重探讨了革命与改良、自由与责任、暴力与宽恕、道德与法律等关键议题,而且从'以己任为天下'的角度,诠释了个体之于社会变革的重要性。
《慈悲与玫瑰》(新星出版社,2017-10)
继《自由在高处》之后,熊培云审视社会、回归内心力作。
如果说《自由在高处》是让年轻人成为自己的启蒙书,谈的是如何自洽,《慈悲与玫瑰》则在审视自我抵近自我的同时,谈人如何与社会和他者共洽。它既是'自由在高处'精神的承继,又在这种精神内核的承继中展现更深广的外延。其高标独在的风骨和气质,以及基于成全而非压迫、基于建构而非毁损的悲悯情怀,恰如为一切孤军奋战的灵魂所作的书证。
如何获得幸福感以及生之意义?如何在逆境中自处自救并成功突围?个体选择之于人生的境遇有怎样的不同结局?作者引领我们从古今中外众多先贤那里获得启示,从几千年前到当下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撷取种种实例,甚至借用自己和朋友的亲身经历,来为众生不可知的命运提供多种可能的方式。
把空间留给世界,把时间留给自己。
这是一本写给孤军奋战者的书。它着重从个体的角度探讨美好人生与美好社会的可能性。
面对来自国家与社会的双重重轧,作者分析了'无私心即无公德''悲观的理性''不完整的慈悲''半数人暴政',并对时兴的'精致利己主义者'等概念提出批评。
作者相信美的激情是人神性的基础。在有关苦难与荒诞的态度上,本书对个体的境遇充满了温柔的同情。欢乐与痛苦都是人命运花园中的一草一木,有着相同的重量。
在这里,西西弗斯式徒劳是幸福的。当活着的人看见活着,他推动的不只是大地上的石头,更是天空中的玫瑰。
而真正的慈悲,除了面向众生的牺牲,也包括对自我的成全。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