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因早年的小说,从《罗马帽子》到《西班牙披肩之谜》(1935),通常被认为是奎因的第一时期。除了以国名系列为代表的九部作品。他们还以另一个笔名'巴纳比·罗斯'创作了聋侦探哲瑞·雷恩系列,包括《X的悲剧》、《Y的悲剧》等共四部。最初作者不肯公布这两个笔名的真实身份,还制造了戴着面具的奎因和同样戴着面具的罗斯同时登台比试推理能力的戏剧性场面。这时期,他们以传统解谜小说为目标,很多都堪称黄金时代最优秀的作品。小说的最大特色是推理分析缜密、细致,布局丝丝入扣、一环套一环,线索公平合理、解谜趣味浓厚。勿需多言,凡是解谜侦探小说的拥护者必然会钟情于他们的作品。
奎因第二时期的开始于《半途之屋》(1936),这是第一个标题没有包含国名的埃勒里的案子。这时期丹奈和李主要受女性光面杂志的影响,大约在30年代中期他们开始把小说卖给光面杂志还有好莱坞。30年代后期他们曾经为哥伦比亚、派拉蒙和米高梅作过编剧。较之早期的名着,第二时期的小说智力游戏上是薄弱的,有着过多的女性情感,人物出于改编电影的考虑而人性化。另一方面,阐释了广泛的看法,纵观这个时期,我们看到整个第二时期为使埃勒里和奎因的世界更加人性化而努力,也是为集大成的第三时期作铺垫。1939年的《龙牙》宣告了这时期的结束。
到第三期才称得上是奎因个人创作思想的完全体现,即:侦探小说不仅是讲述侦探案件的故事,同样可以写成具有严肃主题的小说。这时期的《凶镇》(1942)、《十日惊奇》(1948)、《九尾怪猫》(1949)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侦探小说,更因为其中包含的深层次的社会、宗教、人文思想而成为具有文学水准的严肃小说。《凶镇》中劳拉和吉姆之间的关系,《十日惊奇》中霍华德和继母之间的关系,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爱情元素,而是作者试图探讨的问题。这些小说不可以只读一遍,而是应当重复阅读从中汲取作者的深层思想。此外,奎因将'神探已死'的理念带入小说,给与埃勒里一种重生的洗礼。
第四期作品不再像第三期那样主题严肃而沉重,转而重新带有游戏性质。不过和第一期标榜挑战读者不同,第四期作品带给读者的是一种趣味性,这在短篇小说中更为明显,诡计显得虽然简单却不失巧妙,似乎也在预示着奎因组合正在走向终点。1971年4月3日,李去世了,虽然此后丹奈继续从事他的侦探小说事业,但是没有再发表过奎因的长篇侦探小说。1982年9月3日,丹奈在纽约去世,埃勒里·奎因也就终结他半世纪的侦探历程。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