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20年代,在法国朗格尔天主教耶稣会中学,有一个学生常常以出色的回答博得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他以优异的成绩使他的父母对他充满了期望。和所有天下的父母亲一样,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够出人头地。但是有一天,这个中学生忽然对他父亲说,他不想上学了。父亲没有责备儿子,只是看了儿子一眼,平静地说:'那好,到工场去吧,以后就当个制刀匠。'此后这个中学生离开了校园,到父亲的工场里成为一名工人。可是他接连5天为制作一把柳叶刀忙得团团转,还是毫无结果。父亲一声不吭。中学生糟蹋了材料,损坏了工具。但是父亲装作什么也没有看见。第5天快过去了,父亲同样心平气和地问道:'怎么,干不了吧?'这个中学生一言不发。第二天清早他收拾好自己的课本,急冲冲地上学校去了。后来这个中学生成为法国18世纪杰出的思想家,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唯物论和文艺理论方面大大超过了他同时代的思想家。他就是狄德罗。他主编的《百科全书》引领了法国启蒙运动的高潮。狄德罗的父亲是明智的,他没有强迫儿子到学校去,而是尊重儿子的选择,让事实使狄德罗明白了其实学习才是他最恰当的选择。让每个人通过教育获得使自身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知识和能力,在社会中完成自己最适宜最喜欢也对社会有所贡献的工作,也许这才是教育的真正内涵。作为家长,对子女总是有很多期待,希望他学习成绩好,希望他在学校里出类拔萃,这既可以使子女有好的前途,同时自己脸上也有光彩。于是人们常常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加在子女身上,特别是当子女的状态与自己的期待发生错位的时候,往往要求子女服从,而没有考虑子女的想法和实际,轻易地教训子女:'你不对。'或者说:'你距离我们的目标太远。'
1745年,法国出版商邀请狄德罗将英国百科全书译成法文,狄德罗决定自行编写百科全书。1749年卢梭参与狄德罗《百科全书》音乐和经济学方面的撰写。1772年出版二十八卷。他继承并发展了笛卡尔、洛克和拉·美特利的唯物主义,反对贝克莱和休谟的唯心主义与不可知论。他指出:没有超物质或离开肉体的精神和心理,他把人比喻为一架具有感觉和记忆能力的钢琴,嘲笑贝克莱'以为自己是世界上存在的唯一的钢琴,宇宙的全部和谐都发生在它身上',这真是一架'发疯的钢琴'。他把个体心理的发展和心理的过程都看作物质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他说:'这些物质因素逐步产生的结果,便是一个迟钝的生物,一个有感觉的生物,一个有思想的生物。'狄德罗坚持感觉是一切知识的唯一源泉,观念和思维能力都是由感觉发展而来的,这是典型的感觉主义心理学思想。狄德罗一生提倡科学,曾被教会关押三个月,但他毫不畏惧,临终时说'我死后,随便人们把我葬在哪里都行,但是我要宣布我既不相信圣父,也不相信圣灵,也不相信圣族的其他任何人!'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