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诺芬主要着作

⑴《希腊史》(Hellenica)

色诺芬是抱着续补修昔底德(Thucydides)《伯罗奔尼撒战争史》('TheHistoryofthePeloponnesianWar')的目的开始写作史学着作的。这部《希腊史》所叙的史事始于公元前411年,而且恰好从修昔底德断笔的句子开始衔接,止于公元前362年的曼提尼亚战役。由于色诺芬本人就是一位活跃于当时的政治家,对那个时期希腊各邦的各种事务比较熟悉,有许多甚至是亲身所经历的,因此该书所记载的史实比较可靠,为后人研究公元前5世纪末和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的希腊历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文献资料。在这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底比斯和斯巴达争霸的经过、以及希腊各邦在长期的战争中互相削弱的情形。

这部《希腊史》的前后体例不太一致。在第1卷中,色诺芬严格地按照修昔底德的编年顺序叙述史事、一直写到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结束,文笔也显得有些拘谨。从第2卷开始,他的叙述开始生动起来,涉及的内容也显得丰富多彩。另外,色诺芬在书中也采用了记载演说辞的方法,试图通过历史人物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来显示其性格。由于他与当时的许多风云人物都有交往,因此该书中的许多篇章带有回忆录的性质,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总的说来,色诺芬无论在治学态度上、还是在取得的成就上,都难以与修昔底德和希罗多德相比。他对历史事件及其因果关系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也缺乏修昔底德那种科学的批判态度和求实精神。他相信神谶、梦兆和预言,相信人世间万事万物都受着神意的干预。同时,该书还明显地反映出色诺芬袒护斯巴达的倾向,从而开辟了西方史学中的一种不良风气──为亲者颂、为尊者讳,以个人的政治好恶来选择史料和评判史实。这种风气的出现,是与公元前5世纪晚期希腊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中虚假粉饰之风的兴起相适应的,可以说是虚夸之风在史学领域里的表现。后来,这种风气随着古希腊城邦危机的不断加深而继续发展。希腊化时代出现的专为君王歌功颂德的御用史学,实际上就是这种'半历史的'或'非历史的'治史倾向的极端表现形式。

⑵《万人远征记》(Anabasis)

这是色诺芬最广受好评、流传最广泛的着作,是根据他率领那支希腊雇佣军历尽艰辛、从波斯回到希腊的悲壮经历而写成的。虽然他在书中对自己的作用做了夸张描写,但是它为后人提供了有关希腊雇佣军与波斯帝国的许多真实细节,而且还记录了雇佣军所经过的地区的地理风貌和人情习俗,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另外,此书还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古代军事教科书,向后人提供了古代希腊人的用兵之道及其实际战例,对后来的希腊兵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一直延续到现在。据说马其顿的亚力山大在同波斯帝国军队决战时,就曾利用过此书。

这部《远征记》既为色诺芬赢得了军事家的英名,也为他赢得了文人的盛誉。他以逼真的手法描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使之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戏剧性感染力,从而成为古希腊文的范文之一。

⑶《斯巴达政体论》

'ConstitutionofSparta'(又名《拉西第梦的政制》'ConstitutionofLacedaemon')

这是一部政治制度史着作。色诺芬假装在书中把斯巴达的政治制度理想化,备加赞赏;实际上不着声色地抨击了斯巴达的制度,认为斯巴达的制度欠缺本质的节制,实际上没有正确地处理欲望、虔敬等问题,并且否定了斯巴达的美德。该着作是按羞敛原则(ruleofbashfulness)进行教诲的典范。

⑷《居鲁士的教育》(Cyropadia)

色诺芬最出色、最博大精深的政治哲学着作。这看似是一部类似于'乌托邦'式的政治着作,也有人说它是一部'哲学小说':看起来色诺芬通过叙述居鲁士的性格、品德和生平事迹,提出了他自己理想中的培养政治家的方式,同时也阐发了他自己的济世方略。但实际上,色诺芬是巧妙地采取了隐微的笔法,通过对居鲁士的反讽深刻地阐发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居鲁士的教育》中的亚细亚可以被看作一个作者精心构造的政治社会。此出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何处理政治社会的各类人,如何实现王政,节制与正义的关联,习俗在王政中的位置,政治社会中'神'的安置,友爱的实质以及友爱对政治社会的意义、王政与爱欲之关系等重要政治哲学主题。

⑸《回忆苏格拉底》(Memorabilia)

这是色诺芬为其师苏格拉底写的一部回忆录。他在书中对苏格拉底的学问、道德和石破天惊的口才做了相当逼真的描述。虽然他对苏格拉底的学说和思想的理解比较浮浅,远不及柏拉图的同类着作来得深刻,但是此书对研究古希腊哲学史和古希腊社会史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作为苏格拉底的学生,色诺芬对老师怀有深厚的感情,除了柏拉图,他同样着有。色诺芬不是个哲学家,因此有人认为他并不能真正记载的苏格拉底思想。也有人认为,他因为不懂哲学,更能够记载一个真实的苏格拉底,这是相对于柏拉图常常借苏格拉底的言论而发表自己的看法而言。

⑹《阿格西劳斯传》(Agesilaus)

这是色诺芬为了凭吊他的已故好友、斯巴达国王阿格西劳斯而写的一部传记。他感激阿格西西劳斯的知遇之恩,对传主赞赏备至。此书不仅为研究斯巴达社会史保存了不可多得的史料,而且与伊索格拉底的《艾瓦格拉斯》一起草创了西方史学编纂中的传记体裁。

⑺《经济论》(OeconomicusorEconomics)

亦译《家政论》和《论税收》。这两部着作是现今流传下来的古希腊最早的经济专着,集中反映了色诺芬的经济思想和对经济活动的主张。

《经济论》是一部语录体的着作。其中最早使用了'经济'一词,在古希腊'经济'这个词是指家政管理,色诺芬用'经济'一词来概括奴隶主对生产对经营和财产的管理,他认为,奴隶主的经济任务,就在于管理好自己庄园的财产并使之不断增加。按照今天的学科分类,色诺芬的经济学就是管理学。全书共分为两大部分。在第1部分中,色诺芬借苏格拉底之口阐述了农业对国家经济的重要性,认为农业是国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希腊自由民的最重要的职业;然后又讨论了人们应当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来管理好自己的家产。在第二部分中,色诺芬提出:主持家务是妇女的天职,家政训练应该成为女子教育中的特别项目。总的看来,色诺芬拥护自然经济,反对雅典所采取的发展商业和货币经济的方针。他根据奴隶制自然经济的要求,确定了奴隶主的经济任务,主张把奴隶主的家庭经济管理辟为一门专门学问。

色诺芬的经济(管理)思想可以简单归纳如下:

1.关于财富的观点。一切对其所有者有用的东西,都是财富。同时,他已经认识到财富的主观性,认识到作为财富的物品具有使用和交换两种功用,具有了主观价值论的初步思想。

2.关于重农的见解。在色诺芬看来,农业是增加财产、锻炼身体、训练士兵的重要手段,也是各行各业发展的基础。他说,农业是其他技艺的母亲和保姆,因为农业繁荣的时候,其他一切技艺也都兴旺;但是在土地不得不荒废下来的时候,无论是从事水上工作还是非水上工作的人的其他技艺也都将处于垂危的境地。从对农业的这种重要性出发,他认为国家对于农业必须给予最大的重视。

3.关于商品货币经济的见解。色诺芬基本上就是一个奴隶主自然经济的拥护者,因此,他对待商品货币经济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他贬低商品货币经济的意义,把农业看得高于其它经济部门;另一方面,他又承认发展商品货币经济的必要性。他还高度评价了货币的作用,强调开采白银的好处。

4.关于分工的观点。一个人不可能精通一切技艺,因此劳动分工是必要的。他注意到分工对提高产品质量的作用。

《论税收》是色诺芬晚年的作品。它主要讨论了如何改进雅典的税收制度的问题,主张要在不增加税收的前提下维持雅典的财政平衡。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些当时雅典的财政状况。

色诺芬一生经历丰富、着述众多。但是长期以来,西方史学界和学术界对他在西方史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却评价不高。英国史学家约翰·布瑞在他的《古希腊的历史学家》一书中,曾这样说过:'色诺芬在史学领域和哲学领域中,都是一个浅尝,他略有文才,写过多种多样的着作。只有把那些着作加在一起,才使他在希腊文苑中占有一席之地。实际上他的才智是平庸的,不能深入地观察到事物的本质。如果他生活在现在,也许是个第一流的新闻记者┄┄。就史学方面而言,他的真正贡献是写了一些回忆录。'

我们认为:尽管色诺芬在研究和理解历史的深度上不及修昔底德和希罗多德,但是在观察和表现历史的广度上却有他自己的特点:角度新、视野宽。与此同时,公元前5世纪末至4世纪初的希腊史事,主要是靠他的记载才流传下来的。因此,色诺芬在西方史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是不容抹杀的,也有人把他和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并举,称他们为'古希腊3大史学家'。

为您推荐

色诺芬思想观点

色诺芬知道物品有使用和交换两种功用。他根据奴隶制自然经济的要求,确定财富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他所规定的奴隶主的经济任务,是更有效地剥削奴隶,以增加由奴隶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产品的收入。 色诺芬十分重视农业..

色诺芬生平简介

色诺芬(Ξενοφών,前440年左右-前355年),古希腊历史学家、思想家。他的着作16世纪就被译成多种欧洲文字。直到近代,他仍然具有崇高的声望。他客观地记录自己的经历,表述个人对时人时事的的看法,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是有史以..

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主要着作

施莱尔马赫的作品分为三个部分出版: Theological(11vols) Sermons(10vols,ed.1873–1874,5vols) PhilosophicalandMiscellaneous(9vols.,1835–1864). 其他作品包括: PädagogischeSchriften(3rded.,1902). AusSc..

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哲学思想

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履历

1768年出生在西里西亚的布来斯劳(Breslau,今属波兰)。 1783年也就是他15岁时进入劳西茨(Oberlausitz)尼斯基(Niesky)兄弟会学校。 1785年进入易北河边的巴尔比(Barby)兄弟会神学院。 1787年就读哈勒大学。 1790年在东普鲁..

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历史影响

他祖父为改革宗神学家,是一位敬虔派人物,特别活跃于启示录论团体中。他的母亲是柏林首要宫廷牧师的女儿。他父亲也是一位敬虔派,属于亨胡特(Herrnhuter)的兄弟会团体。士来马赫原本应当是继承家族敬虔派兄弟会的成员,从他约..

胡塞尔人物年表

1859年4月8日:埃德蒙德·胡塞尔出生在奥匈帝国摩拉维亚普罗斯尼兹(今捷克普罗斯捷约夫),是家中四个孩子中的第二个。 1876-1878年:大学生涯。莱比锡大学,学习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和哲学。 1878-1880/81柏林大学。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