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塔菲耶夫的作品往往取材于自己的经历,插有抒情式的议论,创造出一种融小说和抒情散文于一体的独特风格。他善于描写日常生活,从原始森林直至战争前沿;善于描写农家孩子的童年,并以自己的想象赋予其灵性。他的着眼点始终是人的心灵,或许可以说,他是一位诗人。在阿斯塔菲耶夫的创作中,生态主题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阿斯塔菲耶夫描绘大自然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往往采取自叙体,以主人公'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为主线,被认为继承了屠格涅夫、普里什文、巴乌斯托夫斯基的自然哲理散文传统。他的目光聚焦于自己的家乡西伯利亚,作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淳朴的民俗风情与古老的传说融为一体。不过,阿斯塔菲耶夫没有将西伯利亚作理想化的描绘,他的作品毫不回避地面对西伯利亚生态危机严重的现实:生活垃圾和工业污染随处可见,糟蹋了曾经的美景;人们对大自然涸泽而渔;法律在生态犯罪面前软弱无力;移山造海、拦河修坝的大型工程留下难以治理的生态遗患等等。作者痛心地批判人类的贪婪、短视和自我放纵,为被践踏的、沉默的大自然代言,体现出文学家严肃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阿斯塔菲耶夫故居博物馆
在阿斯塔菲耶夫的一系列生态作品中,作者一面担忧自然资源被破坏、生态平衡失调,同时也在担忧人的精神世界的失衡。作者曾这样说:'无理性的人在摧毁大自然的同时,也在道德上摧毁自己。'破坏自然使人道德堕落,道德堕落的人变本加厉破坏自然——在《鱼王》和其他作品里,阿斯塔菲耶夫描绘了这个恶性循环。在他看来,人如果丧失了对大自然的爱,也必然丧失人性的善。'我写大自然的作品既是为了孩子,也是为了成年人。我想让人们懂得:我们周围的一切,从绿色的草地到孱弱的小鸟,从原始森林的野兽到种满庄稼的田野,直到我们赖以呼吸的天空和供给我们温暖的阳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是我们本身,因为人类是大自然的儿子,当然就属于自己的地球——母亲,须知我们是她的灵魂,她也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没有地球——母亲,我们是无法生存的。'
1994年,阿斯塔菲耶夫文学基金会成立。
1999年,《鱼王》被搬上芭蕾舞台。
2005,在其家乡奥夫相卡建立阿斯塔菲耶夫故居博物馆。
2006年,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市修建阿斯塔菲耶夫雕像,并命名该市的文化博物馆为阿斯塔菲耶夫文化博物馆。命名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国立师范大学为阿斯塔菲耶夫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国立师范大学。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