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成就
胡适
胡适对中国近三百年来的学术研究作了总结。
胡适把整理国故或国学研究纳入了他的'中国文艺复兴'的范畴之内。
胡适发表了《说儒》,这不但是胡适治学的巅峰之作,也是1930年代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成就的代表作。
胡适将禅宗史研究的问题点,由西天二十八祖的传承问题,转为禅宗革命家本身的问题。胡适的论断承载了日后的许多成果与成就。
哲学成就
胡适哲学思想不在于胡适提出的学术观点的本身,而是在于他在思想史上的开创性及其深远的影响。使中国传统哲学真正步入现代化进程的第一人,就是胡适。正是胡适于1919年2月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第一次突破了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的历史和思想史的原有观念标准、规范和通则,成为一次范式性的变革。这一变革确实起了典范的意义和前驱的作用,它不仅给当时学术界以破旧创新的空前冲击,影响了一批学人如梁启超、顾颉刚、郭沫若等,就是在以后的八十余年的风风雨雨中,甚至在今天,它仍然为人们所肯定。
其次,胡适对中国哲学的贡献在于他为实现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转换所做出的努力。中国近现代哲学史上,自胡适开创之后,又有一批哲学家如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金岳霖和冯契等人不断的在哲学思想上的精进,这不仅彰显了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征程,而且显示了胡适在中国传统哲学现代的转换中所作的开创之功。因为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转换,是在胡适的勇于创新精神的烛照下不断向前推进的。
诗歌成就
当历史行进到前'五四'时期时,曾给传统诗歌以极大冲击,但最终陷入困境的轰轰烈烈的'诗界革命'已经结束,喧嚣一时的中国诗坛开始趋于沉寂。
然而,正是这一相对萧条的时期,诗坛却出现了一种声势并不显赫,但却十分深刻且与前代'诗界革命'有着本质区别的诗歌革新,——胡适前'五四'白话诗尝试。
从语言方面来看,胡适引入了新名词与开拓了新意境。
从形式方面来看,胡适则在诗界革命'旧瓶装新酒'的基础上,采用多种革新方法,进一步把诗歌的外在形式导向了更加广阔、更加自由的领域。
在句式上,胡适遵其'作诗如作文'和'不避文的文字'的主张,采用'散文化'的方法,打破旧体诗的章法结构和格律要求。
在诗体上,胡适采用'背律向古'与'借用西方'的方式,向着'自由化'的目标进行了多种认真的尝试。
在风格上,胡适此时期的诗作显示出了清新、平实、自然的特征。如他的'白话诗八首'就在其纯白的语言、活泼自由的形式,以及所描写的日常社会情状和抒发的个人生活情感之中,显示出了朴实与清新之风。
正是以胡适这些'沟通新旧两个艺术时代桥梁'的前'五四'白话诗为标志,中国诗歌结束了其几千年来在古典形态里的发展变化,初步确立了中国诗歌新的艺术形态,转换了中国诗歌古典与现代的题型,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新诗纪元'。
政治理论
胡适一生在政治上追求民主、法治、自由、人权等普世价值的实现。他反对暴力革命,坚持渐进的改革。他从'五四'时期提倡'德先生'(民主)到晚年在台湾领导《自由中国》。他的自由主义的友人(丁文江、蒋廷黻、吴景超等)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独立评论》时期都一度发生了动摇,主张'专制'是'建国'的有效方法,'建国'成功以后再建立民主不迟。在争论中胡适不肯退让,他坚信只有民主制度才真能造成一个稳定的现代国家。'专制'——即使是'开明专制'——最后一定弄到强大的政府不受监督和制裁的地步。胡适的贡献在于'创造了现代中国的公共舆论'。他之开拓公共舆论的空间也就是对于他的政治理想的一种实践。他全力倡导言论自由、思想自由、出版自由等,是为了争取人民有批评执政党及政府的合法权利。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