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曼·鲁西迪人物经历
萨尔曼本人从小不信仰宗教,被其父视为伊斯兰教的'逆子'。祖父是一位乌尔都语诗人,父亲则是剑桥大学商业系的毕业生。
14岁时,他被送到英国的格拉比学校读书。1964年他的父亲搬到巴基斯坦的卡拉奇居住。
那时候正值印巴战争,鲁西迪继续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求学,攻读历史。复杂的宗教、文化和社会背景,注定了他对'历史'、'政治'、'流亡'、'移民'、'混杂'、'文化翻译'、'边缘写作'等问题的热切关注。在剑桥大学期间,他加入着名的CambridgeFootlights戏剧社。
1981年,文学天赋不同凡响的他凭借第二部小说《午夜之子》获得了当年英国文坛最高奖项'布克奖',却因作品触怒了印度前总理英迪拉.甘地而被印度当局禁止在国内发行。此后,其小说《羞耻》又因中伤巴基斯坦前总统齐亚.哈克以及着名的布托家族,而导致该书不仅在巴基斯坦遭禁,他本人也被指控犯有诽谤罪。
1988年,鲁西迪的小说《撒旦诗篇》(英文版)出版,立即引起巨大争议,于作者本人也是毁誉参半。故事源于一个传说,撒旦在伊斯兰教圣典《古兰经》中加入自己的诗文。当天使透露有些经文有问题时,老先知穆罕默德就删除了那些有问题的经文。小说中,主人公吉百利和萨拉丁两人从一场空难事故中奇迹般幸存,并且获得了神圣和邪恶的力量。
作品描写了正义与邪恶的斗争,穿插了对伊斯兰教和穆罕默德的不敬内容。伊斯兰教基要主义者领袖抨击它为渎神之作。
1989年2月14日,伊朗原宗教及政治领袖赛义德·鲁霍拉·霍梅尼宣布判处鲁西迪死刑,并号召教徒对其采取暗杀行动。一个财务实力雄厚的伊朗宗教组织提供270万美元赏金。2012年,该赏金增加到330万美元。2016年,在40家媒体机构此次追加60万美元赏金后,刺杀拉什迪的赏金总额将达到390万美元。
3月3日,英国首相和外交大臣发表讲话,对《撒旦诗篇》伤害穆斯林的宗教感情表示理解,并要求伊朗撤销对鲁西迪生命的威胁。
3月7日,伊朗政府正式宣布与英断交。后鲁西迪向穆斯林世界公开表示道歉。鲁西迪潜藏多年,过着有警方保护的'地下生活',每年的保护费高达160万美元。
1998年,伊朗政府宣布不会支持对他的死刑判决后,鲁西迪重新获得自由。但在2005年,伊朗领袖哈梅内伊表示,针对拉什迪的追杀令'仍然有效'。伊朗文化部副部长萨利希(SeyedAbbasSalehi)对法斯社表示:'霍梅尼的追杀令是一项宗教教令,永远不会失效或过时。'
尽管拉什迪一直未受到任何身体侵犯,但《撒旦诗篇》的各国翻译者与出版者中已有多人遇刺身亡。1991年7月11日,《撒旦诗篇》的日文翻译者五十岚一遇刺身亡。该书意大利语译者卡普里奥罗(EttoreCapriolo)在米兰遇刺,侥幸生还;1993年,《撒旦诗篇》在挪威的出版商在奥斯陆遭到枪击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