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端庄写实的艺术形象塑造
萧县汉画像石中除了有大量生活风俗场面,还有西王母、东王公、伏羲、女娲等神仙形象。笔者在仔细观察萧县汉画像石中的这些形象之后,发现该地画像石中的神仙形象相对于当地汉画像石中的动物形象来说其特征是非常端庄平静的,人物形象的造型特征也相对是温和的、内敛的。在萧县汉画像石中无论是神仙形象还是人物形象,在塑造上大都偏向于写实性刻画。西王母只不过是头发戴胜的妇人形象,而且伏羲、女娲不过是正常人加上蛇身罢了,可以看出这些形象是神仙“世俗化”的体现。至于现实生活中的艺术形象更是生活中的真实形象的写照。在这些形象的刻画上,大都忽略细枝末节,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提炼概括,人体的五官、比例大都是正常的写实性描绘,虽然在造型的处理上多运用曲线去刻画,但这些曲线是温柔圆润的。虽然有些如乐舞百戏这样的形象在动作上有一定程度的夸张,但造型上更注重整体感觉,明确而准确地突出了人物的身份特点和职业特点。这些形象的刻画总体给人一种可信的、温和的亲近之感。
(二)夸张灵动的艺术形象塑造
如果说萧县汉画像石中的神仙、人物多为端庄而写实的特征的话,那么萧县汉画像石中的瑞兽珍禽以及动物形象则就显得夸张和灵动了。萧县汉画像石在珍禽瑞兽的刻画上是非常精彩的,与人物和神仙形象相比,这些形象的状态往往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前进运动之中,画面往往是定格在形象运动过程中的某一精彩瞬间,这是这些艺术形象极具动感和张力的原因之一。这些龙、熊、虎,或是腾空翻滚,或是运动前进,或是回头相望,动物之间形态各异、动作连贯、遥相呼应。它们的神情是亢奋的、身躯是扭动的、动作是夸张的,虽是张牙舞爪但却不觉得残暴可怕。因此,这些动物形象体态上夸张变形,极富有动感却不失可爱。正如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所言:“在汉代,不但舞蹈、杂技等艺术十分发达,就是绘画、雕刻也常常呈现出一种飞舞的状态。图案常常用云彩、雷纹和翻腾的龙构成,雕刻也常常是一雄壮的动物,还要加上两个能飞的翅膀,充分反映了汉民族在当时的前进活力。”①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