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的歌曲一般具有以下这些共同的特征:首先是民族性,即选用民族的乐器,如二胡、扬琴、长笛等,来演奏出富有民夫风情的弦乐或管乐,多采用古时就已发达的五音调;第二是婉转型,典型的中国电影配乐少有那种欧美枪战片的激昂或者奔放,即使有,也只是配合剧情典型的一带而过,大多都是用音乐倾诉出电影剧情所要表达的人世沧桑或婉转悠扬等;最后一个特点是中西结合,这在现代的电影中已经越来越多体现出来,而且不仅华语电影如此,世界电影的配乐都越来越注重与其他国家音乐的融合。
为了说明中国电影的艺术特征,笔者此处主要分析两部具有代表性的国产影片,分别是1982年制作的《骆驼祥子》和2006年上映的《夜宴》,分析这两部跨时代的影片,进而强化中国电影歌曲的艺术特征。
(一)《骆驼祥子》的电影歌曲
祥子是一个当时普通劳动者、普通车夫的代表,任劳任怨、善良朴实、纯洁敦厚、独立自主等劳动人民的积极品质都在他身上有了很深刻的体现,他有一个简单而遥远的梦想,那就是能通过自己的独立劳动买下一辆车,自己做自己的老板而不是拉车给人交租,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甚至显得卑微的梦想却在那个社会无法实现。老舍和导演都从这样一个立场出发,从那个把人变成野兽的旧社会出发,怀着对普通大众的同情和关切完成了这个伟大的剧作。作为读者又是音乐创作者的瞿希贤,也受到了剧中那种冲击人性力量的感化,她把这种有力的控诉、深刻的批判和温暖的同情都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使电影音乐富有历史感和现实性,这就是为什么《骆驼祥子》的电影配乐能够有那么穿透人心的力量,能够用音乐展示那个黑暗的社会、屈辱的历史,能够激励人们勿忘历史、珍惜现在并且憧憬未来的原因了。
(二)《夜宴》的电影歌曲
电影《夜宴》是冯小刚导演2006年上映的一部作品,讲述了我国五代十国时期一场宫廷的乱斗。电影中的配乐引起了当时和现在的影评人极大的兴趣,其中的《越人歌》更是成为被人们反复提起的影片插曲。一首《越人歌》从春秋飘来,穿过楚地,在几位主角的场景中不断打转,其几次出现都有着不同的意义,其中包含着太子无鸾对叔父和新皇的不满,有对青梅竹马的母后婉后的爱恨情仇,还有青女生命终结时的孤苦凄清,可谓帮助影片人物表达了许多重要思想内涵。 影片由美国着名作曲家谭盾作曲。他还邀请了着名钢琴家郎朗作为钢琴独奏者,力荐腾格尔、周迅、张靓颖三位歌手作为电影主题曲、插曲和片尾曲的演唱歌手,电影音乐效果是非常好的。谭盾把西洋管弦乐团和中国民族乐器相结合,尤其是其中钢琴的独奏十分出彩。在许多武打场面中强调中国民族风格的音乐材料的使用,作曲家还使用许多中国民族打击乐器。
谭盾的电影音乐创作十分重视旋律,提高歌曲的可听度。在配器使用上运用了大乐队和独奏乐器的战术组合,形成类似的“利都奈罗”的音乐风格(即充分的乐队全奏和单纯的乐器独奏段落交替出现,主题几乎相同的乐队全奏反复出现,其中插入各有不同的、辉煌而充满激情的独奏,构成全奏―独奏―全奏―独奏―全奏……(即TSTS…架构)的曲式结构),在和声语汇和作曲技术的现代化中也使用得比较合适。一般来说,整个音乐作品将电影中绝望、孤独、寂寞、可怜和温暖融为一体,痛苦得让人悲戚,寂寞得让人凄凉。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