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的美术分析

  《桃花源记》号称是对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回归,从作品的实际效果来看,其并不是对传统水墨画的简单复制,而是在充分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打破了传统水墨动画单一的水墨表现形式,将工笔和写意、中国画以及民间美术有机的综合在一起,特别是对3D技术的娴熟运用,让传统水墨画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代表着中国水墨动画的发展新趋势。

  (一)中国画形式的场景和造型

  对于一部优秀的影片来说,场景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角色表演空间,而是潜移默化的引导着观众作品进行情感和主题方面的理解,并且交待出影片的时代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等,最终达到一种综合性的境界。首先是在场景造型的绘制技法上。因为中国山水画本身的创作手法多样,所以在传统的水墨动画中,场景描绘并不是一致的。既有写实,也有写意。而《桃花源记》中,则主要采用了兼工带写的技法,这是一种融合性的技法,既能够体现出水墨动画的特征和意味,又能够根据影片的实际需要对局部进行细致的刻画。既有粗狂豪放的一面,也有文静淡雅的一面。比如影片中,对山石、茅屋的描绘,主要采用了写意的手法,但是房屋内部的家具、墙饰等,则采用了工笔重彩画的表现手法。这无疑是一种技术上的巨大进步。传统的水墨画中,或受到原着的限制,或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难以做到兼工带写,全用写意会让影片的内容表达受到损失,而全用写实则体现不出水墨动画的本质风格,在三维技术支持下,兼工带写的绘制手法得以完美的运用。

  其次是在构图形式上。中国画的构图和西方绘画的构图形式截然不同,中国艺术创作追求感性,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采用了散点透视的方法,不受到视角、视向等方面的限制,可以将不同位置、不同时间的物象并置到一个画面中来,《桃花源记》对此予以了充分的继承。如影片的一开始对故事发生地点的描绘,就对画面进行了全景式的展示,采用散点透视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采用从左到右的平移方式,完成了对画面的展示。除了散点透视的构图之外,片中还有对三远法的综合运用。影片意识到传统水墨只有一层场景的弱点,对场景进行了多层的结合,从而让画面呈现出一种运动感。如开篇对桃花源内部展示的一个场景中,构图十分深远,近景、中景和远景,全部包含其中,渔人从近景中走过,妇女们在中景中洗衣劳作,而孩子们则在远景中玩耍。整个画面的层次十分强烈,内容饱满,纵深感强。   再次是画面的风格上。从风格角度分析,整部影片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渔人现实生活的场景,一部分是桃花源中的场景。根据影片的表达需要,渔人现实生活的场景战乱频发,社会黑暗,所以在画面风格上和北宋时期的“萧疏山水”相类似,笔法较为简单,意在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意境,多采用重色,给人以一种压抑的感受。而桃花源是一个理想中的世界,里面的一切自然都是美好的。这一部分的画面构图饱满,色泽鲜艳,给人以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二)融合民间美术的角色造型

  角色造型是动画电影中的重要元素,相当于真实电影中的演员,其形象是不是生动和逼真,直接关系到作品内容和情感的表达。但是与真实电影的区别在于,动画电影中的角色造型,要完全依据创作者的想象而成,再利用手绘或计算机绘制的方式展示出来,从而获得和影片内容与风格的一致性。《桃花源记》中,其所有角色造型几乎都源自于民间美术,如壁画、年画、剪纸等,都给片中的角色造型以很大的启示和借鉴。创作者对这些民间美术形式进行了融合,用较为简练的线条和民间常用色彩相结合,采用写实和抽象相融的方式,对角色造型进行了综合性的处理。因为桃花源记的故事在中国的流传了千年,可谓是妇孺皆知,每一个人心中都会形成一种对人物形象的想象,可谓是众口难调,所以在具体的设置上,既不能过于笼统,也不能过于精致,而是将两者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位置。以对皮影艺术的借鉴为例,皮影是一门历史悠久的造型艺术,其造型本身就是对多种民间工艺美术的集合。其中包含汉代的画像石、民间的剪纸和年画等,然后运用散点透视法,创作出了侧视的艺术样态。同时根据人物的性格、年纪、社会阶层等,进行程式化的处理。影片的一开头,南阳刘子冀和小卒就是典型的皮影造型。刘是一个官吏,所以额头很高,吊梢眼。两个小卒一个年纪大,一个年纪小,表情都比较凶狠,较为准确地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而进入到桃花源之后,老人、妇女和的孩子,又借鉴了冀东皮影戏的风格。其中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连眉,即眉毛是连在一起的,凡是带有这种特征的人物都是正面人物,从而巧妙地对人物角色进行了区分。同时为了让观众获得和观赏皮影戏一致的感受,角色在骨骼设置上则对皮影戏进行了照搬,考虑到观众观看影片的距离较之皮影戏来说更近,所以又突出了对细节的刻画,增加了大量的特写镜头,使影片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大大地增强。从这一点上来看,《桃花源记》并不是对传统绘画各种形式和特征的照搬照抄和随意堆砌,而是根据影片的实际需要和艺术风格来综合使用,加深了动画内容本身的传统文化意韵,两者的有机结合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为当代中国水墨动画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综上所述,回望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凭借《小蝌蚪找妈妈》《牧童短笛》《山水情》等作品,中国动画电影在世界影坛上独树一帜,被誉为是一种全新艺术风格的开创者。但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这一创作传统没有被延续。近年来伴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很多电影人对水墨元素的中国动画有了全新的思考和认知,并做出了各种积极的尝试。《桃花源记》就是其中一个优秀的代表。尽管只是一个实验性质的短片,尽管外界的评价对其褒贬不一,但是这种探索本身是值得充分肯定的。本文结合电影和中国水墨这两种艺术的发展形势,就新时期下水墨电影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用,引起更多人对这一课题的重视,为中国水墨动画重拾往日的辉煌贡献一份力量。

为您推荐

合唱艺术的发展及指挥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一)、人们对合唱艺术欠缺深入性认识。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接受各类艺术信息的渠道也变得多种多样。然而,合唱艺术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却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合唱艺术是一种古老..

举例分析中国电影歌曲的艺术特征

  中国电影的歌曲一般具有以下这些共同的特征:首先是民族性,即选用民族的乐器,如二胡、扬琴、长笛等,来演奏出富有民夫风情的弦乐或管乐,多采用古时就已发达的五音调;第二是婉转型,典型的中国电影配乐少有那种欧美枪战片的..

对比分析中国电影歌曲的艺术特征

  当然,中国电影歌曲的艺术特征并不是仅有如上所列举的一些,它还有一些世界性的跨文化因素,为了说明我国的电影音乐也具有跨文化跨国度的特质,也为了强化中国电影所具有的独特性,在这部分中,笔者将会举出两部国外的电影来..

《桃花源记》的美术分析

《桃花源记》的电影分析

  (一)剧本分析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佳作,用寥寥几百字将各种虚实要素交代得清清楚楚,通过对一个宁静、悠然的室外桃源的描绘,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从主题上来说,是对原主题的照搬,以动画..

水墨动画《桃花源记》概述

  2006年,在中国国际动漫影视作品的评比中,由深圳环球动漫公司制作的《桃花源记》力拔头筹,获得最高奖项――金猴奖。作品根据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同名诗歌改编而成。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对曾经盛极一时的水墨元素的运用。作..

美学问题对声乐表演艺术欣赏的影响分析

  (一)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   由于声乐表演艺术是一种纯粹的听觉艺术,在具体的表演过程中主要突出了乐器的效用,而实际的美学与声乐表演艺术结合后,需要声乐表演必须做到以听众为中心,注意听众的心理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