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剧本分析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佳作,用寥寥几百字将各种虚实要素交代得清清楚楚,通过对一个宁静、悠然的室外桃源的描绘,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从主题上来说,是对原主题的照搬,以动画的形式对情节发展予以展示,展现出批评黑暗,向往宁静和美好的主题。从角色上看,除了原文中武陵渔人、太守和刘子冀之外,影片对人物角色进行了丰富,新增了若干妇女、孩童和婴儿等角色,从而让影片更加丰满。从情节上看,影片对原作的情节进行了颠倒,采用了回忆倒叙的形式,将诸多情节一一展示出来,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特别是在影片的结尾之处,增加了一个桃树花开的情节,体现出了作者对陶渊明追求的肯定,可谓是全片的点睛之笔。
(二)镜头分析
《桃花源记》利用三维技术,使得镜头变化丰富,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水墨动画以平移镜头为主的面貌。从镜头长度来看,全片的短镜头运用较多,几乎占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利用短镜头之间的不断切换,将观众的视线牢牢吸引在角色动作上,同时这种快节奏的变化也大大增强了可视性。长镜头的运用多出现于段落之间的衔接处。如打渔人被小鱼推醒之后,桃花源展示在了自己的眼前,此处的长镜头长达31秒,将绚丽多彩的桃花源予以了全景的展示,充分满足了观众的欣赏需要。
(三)景别分析
该片几乎使用了全部的景别形式,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无所不包,且都有着恰如其分的运用。以全景为例,在一些特别的动作中,使用全景,能够获得别致的艺术效果。在太守拷问渔人的画面中,就使用了全景,画面中的太守将鞭子交给了身后的小卒,将太守那种趾高气昂和小卒溜须拍马的姿态予以了全景式展现,深化了人物形象的塑造。而且三维技术的成熟能够让影片将各个角度都予以淋漓尽致的展现。一个特色在于,影片刻意放大了人物转身的痕迹,这就获得了一种细节感,让观众体会到了创作者严谨的态度。
(四)运动分析
借助于三维技术,影片突破了传统水墨动画中固定机头的限制,而且是利用推、拉、摇、移等手段,实现了特殊的动态画面效果。除了恰如其分的切换之外,影片较多使用了淡入淡出的方式,更多地和水墨风格相契合,当淡入或淡出的时候,能够给人以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从而和中国传统水墨画的风格巧妙结合起来。所以从电影角度对影片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创作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准备,既有对原着的充分尊重,也有个人的独特创新;既有对传统水墨动画的充分继承,又有对先进技术的有机运用。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