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电影《悲惨世界》中,芳汀是一个具有十分重要位置的女性配角。而我们要想深入解析芳汀在电影中的形象表达,就必须要从男主人公冉阿让谈起。曾经有电影研究者提出,在电影《悲惨世界》中,主人公冉阿让人生中历经了“从人类到魔鬼,再从魔鬼到天使”的过程。他为了去救侄子,专门去偷一口面包,再到经历了20年的牢狱之灾之后用邪恶的念头去报复社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从人类到恶魔”的走向深渊之路。假如说之后冉阿让遇到了汴福汝主教是将其引上了“从人类到恶魔”的道路的领航者,那么芳汀就是让他从“魔鬼转变成天使”的引导者。
电影中的芳汀只不过是一个成长于社会底层的孤儿,她甚至没有名字,但是身上却有着无价之宝――“在芳汀头上有黄金,珍珠在她的口中”。电影中把这个“金发珍齿”的女性角色塑造成当时社会背景下极其纯洁而经典女性形象而传达到观众的视觉中。在众人的合唱声中,芳汀出场了,周围人们对其充满着质疑、嫉妒、挑衅的情绪,许多工厂的女工人用大声的合唱来将观众们带入到一个产生争吵矛盾的场景之中。诸多工厂低俗无趣的女工人对芳汀的蔑视与挑衅,却正好能够映衬出芳汀内心的纯净与与众不同。但是在享受了短暂幸福过后,芳汀与年幼的女儿一齐被爱人无情抛弃,可以说这时候的芳汀与“纯洁”的距离愈发遥远。芳汀将仍在襁褓之中的女儿珂赛特专门寄养在她自认为好心肠实质上却十分歹毒的德纳蒂夫妻家,然后选择了去巴黎的厂房中打工。在工厂中,芳汀被其他工人排挤,被工头恶意屈辱打骂,在痛苦而孤独的困境中,芳汀只能独自回忆着曾经幸福的生活,而面对如今悲惨、寂寥的现实景象,她不禁唱起了震撼人心的歌曲《我曾有梦》。 电影中的主题曲《我曾有梦》算是芳汀的内心独白,其中歌曲的描写内容与优美的转换调性能够让这首抒发情感的歌曲显得更有层次感与对比性。电影中,芳汀淡淡地唱着这首歌曲,也进入到回忆之中,歌词的倾诉间可以流露出年轻少女曾经拥有过的美好回忆。但是弦乐的伴奏开始变得短促,欢快,象征着曾经美好的过往早已随着时间流逝。当音乐再次回到了Be大调之后,背景音乐的琶音再一次出现,而芳汀的歌唱对观众描绘出沧海桑田的景象,然而画面中的她依旧是淡淡的微笑。芳汀这时候不知道爱的人去哪里了,却能够时常在梦中相见。在美好的梦境中,两人携手走向了白头。然而梦境始终是梦境,狂风骤雨之后,芳汀逐渐醒来,爱人早已远去,成为泡影。而音乐这时候也进入到了F大调,想要表现出来的主题再一次出现。尽管芳汀很年轻,但是却拥有着年轻女孩不应该有的那么多遗憾,这时候她想要去拼命找回自己美好梦境中的人生回忆,但是斑斓五彩的梦境却与现实中的生命完全不同,一个是存在于天堂的,而另一个隶属于地狱中。电影中背景竖琴音乐的优美旋律与管弦乐演奏的苍凉一直贯穿于这一桥段之中,能够侧面衬托出芳汀凄凉的人生与悲惨的命运。
曾经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中所有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们看,而喜剧就是将没有价值的东西撕破了给人们看。”美丽善良的芳汀为了忙于生计而选择了变卖满头金发,甚至会去拔牙来卖钱,而后来沦为了妓女,在社会最底层卑微地活着,最终成为人见人恨的丑陋女巫,而这也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悲剧发展过程。在去世前,芳汀托孤于冉阿让,可以说两人的二重唱是深入人心的,有着巨大的震撼力量。这时候前面所提到的主题曲又一次出现了,并凸显出两个主题:第一主题出现在冉阿让去世之前,暗示着冉阿让实现了芳汀的遗愿,独自将她的孩子抚养长大,并且也坚持着走完了“从恶魔转变为天使”的道路。而第二主题创作者移植于艾潘妮在电影中的歌曲《我独自一人》,在整部电影作品中也多次出现。
曾经《悲惨世界》原着作者雨果在小说的序言中写到过这样的内容:“贫穷让男人穷困潦倒,饥饿让女人濒临堕落,黑暗让孩子身体羸弱。”作为电影中的人物角色,芳汀算不上是主角,但是就是这个女性角色一次次的不幸遭遇,真实深入地展现出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女性群体从无助逐渐走向堕落深渊的道路。而下文中,笔者就深入剖析电影中这个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女性配角形象。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