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胡移植小提琴曲的过程中,小提琴的音域比二胡要宽,有的作品在移植时,改变了原来的调。如小提琴音域比二胡宽,为了在二胡上获得最好的演奏效果,要做适合二胡音域的调整。
《引子与回旋随想曲》创作于1863年,是圣?桑为初露头角的西班牙小提琴大师萨拉萨蒂所作,在1865年,在圣?桑的亲自指挥下,由萨拉萨蒂首演。
2001年,于川将小提琴曲《引子与回旋随想曲》移植到二胡上演奏,让人们看到传统民族乐器二胡也能演奏出具有高难度技巧的小提琴名曲。目前,《引子与回旋随想曲》已经是很多专业院校二胡学生必学的曲目。
小提琴曲《引子与回旋随想曲》分为引子与回旋两大部分。引子部分是小提琴奏出的幻想式的歌调,节奏以切分音为基础,轻快的主部旋律不断重复,在重复的同时,加入各种情绪不同的插部音乐,时而安静,时而激动,演奏者的技巧得以充分的展示。相比于引子,回旋曲部分则显得谐谑生动有富有情趣,谐谑曲分为三个部分,有三段风格迥异的舞曲组成,情绪上均与回旋曲主题形成鲜明对比。
对比曲谱,我们可以发现,《引子与回旋随想曲》在移植过程中并没有改变原有的调性,只是将一些二胡无法演奏到的音做高低八度的调整。二胡是单旋律乐器,在演奏移植曲目时不可避免的就是会碰到双音演奏,小提琴的演奏为双音,由于乐器构造的不同,移植到二胡谱上时,我们用单音来演奏。如二胡谱168-182:
在乐曲的第136小节,出现了小字一组D,音高已超出二胡音域的范围,作者在记谱时,将其移高八度,方便演奏。
小提琴谱第134-137小节:
二胡谱第134-137小节:
在引子部分,可将其分为两大段,第3-17小节为第一段,此段为忧郁的行板,第18-36小节为第二段,情绪转为激动。前八段与后八段旋律基本相同,在情绪处理时,可安排前八小节音量稍弱,以第十小节为分界点,逐渐加强。
主题A部分(第41-72小节),以切分音节奏为基础,演绎出奔放、热烈的西班牙风情。在演奏这些切分音时一定要突显出重音,让曲子往前流动。第46小节后半拍进入前16分音符节奏,与之前的切分节奏形成对比,演奏时要强有力而坚定。
B段落为第73-105小节,它是全曲最为轻快、最为愉悦的一段。演奏B段落前半部分时,音量很弱,演奏时要注意打音脆亮。但到了第75小节与第83小节,内弦滑音就要在之前的轻快感的基础上增加一点厚实的感觉。其后回到主题A,然后进入到插部C段落(第128-151小节)。之后的D段落(第152-199小节)节奏缓慢,处理上应该更加细腻深情。此中,拍子的节奏由2/4转为6/8,体现了西洋乐曲中拍子的复杂和多变。
最后乐曲又回到了主题A的旋律(第286-304小节),这里是全曲难度最大的地方,在快速的节奏里要上下移动把位,对把位和音准的把握有很高的要求。从第304小节开始,音乐在出现四小节间奏之后进入尾声,此时调性转到A大调,为整个尾声营造出一种愉快欢乐的气氛。
这首乐曲中热情狂放的阳刚气息和忧郁悲伤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体现出明显的浪漫主义特征。在演奏这首乐曲时,应该抛开传统二胡的“压揉”方法,减少使用压揉手法时形成的“哭诉”形象,多尝试“滚揉”的揉弦方式,才能恰到好处的表现出西班牙奔放豪爽、风情万种的风格。
二胡一直被认为是我国众多民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分布甚广,历史久远。移植乐曲的出现,填补了传统二胡音乐的不足,让二胡音乐包罗万象、绚丽多姿。用二胡演绎不同乐器的乐曲,有时甚至比原本的乐器表现的更到位,更能让听众产生情感共鸣,获得更高的反响。对演奏者来说,在学习、演奏移植作品的过程中可以领略各异的音乐语言和不同的诠释方式,然后再把它们运用到各个乐曲的演奏上,提高自己的演奏技巧,增强二胡演奏的表现力。同时,接触不同艺术形式、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植乐曲可以开阔演奏者的文化视野,增长演奏者的艺术见闻,提高演奏者的演奏水平。
基金项目:
本文为河南省软科学项目,项目编号:142400410487;信阳师范学院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2057。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