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于功臣肖像画写真
绘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反过来它又反作用于社会生活,这就是它的社会功能。中国画的社会功能,其中包括审美认识功能、审美教育功能、审美娱乐功能和审美调剂功能。这四种功能虽统一于审美,有时融为一体,但不排除在某一作品中以某种作用为主。一般而言,后两种功能多以山水、花鸟画为主要题材,前两种功能则多以人物画为主要题材。所谓“使民知神奸”(春秋鲁?左丘明《左传》)、“令人识万世礼乐”(北宋?郭熙《林泉高致》)等,指的就是绘画的审美认识功能;而“明劝诫,着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南齐?谢赫《画品》)、“忠臣孝子,贤愚美恶,莫不图之屋壁,以训将来”(唐?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录》)、“图画者,有国之鸿宝,理乱之纪纲”(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等,即指绘画的审美教育功能。阎立本善于图画当世有功之臣的肖像,正体现了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所主张的,艺术有“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幽微,与六籍同功”的社会审美认识功能与教育功能。其作品人物神貌刻画生动逼真,形神兼备。如所绘的《秦府十八学士图》,于武德九年即公元626年创作,画面描绘了秦王李世民属下的房玄龄、杜如晦等18位文人谋士的肖像,均按人写真,图其形貌,并对每个人的相貌、年龄、身材、服饰及神态等特征都进行了生动的刻画,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一时传为佳话。再如贞观十七年,阎立本奉召画长孙无忌、李孝恭、房玄龄等24位功臣肖像,绘制于凌烟阁,形象逼真传神,是当时名作,时人誉为“丹青神化”。可惜凌烟阁画像早已不存。不过北宋期间游师雄曾据流传粉本摹勒石上,现陕西省麟游县尚存有萧?、魏征、李绩、秦叔宝4像,皆为立身持笏肃立之像。唐代大诗人杜甫在《丹青引》诗中曾咏及凌烟阁肖像云“良将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由此可知这些功臣肖像确是传神入化,也反映出阎立本在生活中进行人像写真时,对不同人物形象、性格特征以及不易察觉的细节、微妙之处,都有着细心的体会、揣摩与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