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跳菜与生产
彝族先民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他们时刻要为自己的生命财产担忧,他们不仅需要解决吃饮问题,同时还要时时担忧被生活在山中的猛兽所侵袭,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他们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吃饮问题。人类要生活,必须解决的就是吃、穿、住等问题。然而在原始森林中猛兽时常出没,人类最为迫切的问题就是征服自然,这种情况下,人就需要强健的体魄改造自然,从自然中获得自己的物质需要。在获取物质资料的过程中,他们过着群居的生活,集体围猎。当他们对猛兽围攻时,每个人都要尽最大的能力。他们还需要为自己营造居住场所,光凭个人的能力是无法实现的,他们只有共同协作,才能解决生存问题。
生产发展为“跳菜”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起初,原始彝民所进行的生产仅仅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要,但是,随着生产的推进,生产活动并不再只是为了生活,已经有了娱乐的倾向,于是,一种原始的生存方式成为了艺术。他们把过去围追野兽建设居所时的仪式改造成为一种娱乐方式――“跳菜”。 “跳菜”是在劳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而经济的发展对跳菜艺术的形成也起了很大作用。
(二)“跳菜”与仪礼
“跳菜”也是彝族人的一种仪礼,是敬重宾客的一种礼节性舞蹈。由于这种舞蹈可以在不同的场合跳,故其形式也多种多样,无论是结婚庆典、新房落成,还是办理丧事,在接待客人的宴会都会将餐桌摆成两排,“跳菜”者从中间托着盘子,摆着各种各样的造型边跳边上菜。这种礼仪形式就是对宾客的欢迎。在开饭前的时间里,“跳菜”可以打发无聊的时间。从历史来看,由于彝族长期居住在大山上,环境非常恶劣,这种生活环境造就了他们只有通过与周围的人合作才能够继续生存。这就造成彝族人特别重视部分之间的感情联系,这种感情联络不仅存在于外部部族之中,而且普遍存在于内部。保持联络不仅仅是和平的需要,而且对于婚姻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既然交往这么重要,那么主人自然会在宴席间设置各种文艺活动,以取得对方的好感和信任。从而促进相互间的交往,以便以后的分工与合作更加完善。
(三)“跳菜”与饮食
“跳菜”是南涧彝族举行婚丧宴席不可缺少的一项隆重仪式,也是彝族人一种粗犷、原始的饮食文化。
“彝族人一般住在山区,由于山高气候寒冷,农作物以耐寒的荞子、包谷、燕麦为主,这些食物成为山区彝民的主食”,生活水平相对较低,而办理婚丧宴席时他们能吃上一些平时很难吃到的食物,每当这种时候他们就会有一种愉悦感,一种自己的劳动得到回报的成就感。“跳菜”实际上体现着彝族人民的优良传统,说明他们对饮食的尊重。“跳菜”过程融合了他们的劳动过程,所以,在进食前,首先要重温劳动过程的艰辛,以表现他们的不忘本。
当人们的基本需要得以满足时,他们会去寻找更高层次的需要,于是,这种作为庆祝温饱的活动仪式渐渐地发展成为今天的“跳菜”艺术。
(四)“跳菜”与崇拜
彝族古代以龙,虎为图腾。在他们的眼中,龙虎是不可侵犯的,他们把自己看作是龙虎的后代,自称为“龙族”或“虎族”。彝族的首领以披虎皮象征虎族。直到今天,南涧彝族“跳菜”时依然穿着羊皮和虎皮短裤。有记载“罗罗”即指虎。“罗罗――云蛮人,呼虎为罗罗,老则化为虎。” 彝族“跳菜”时的动作实际是对动物的模仿,所以,每在进食前,他们都要以“跳菜”的方式对祖先进行祭拜,以求祖先保佑自己丰衣足食。
彝族人如此崇拜虎以至把虎当作祖先供奉,这还与他们的某些神话传说有关。“据流传于楚雄地区的彝族史诗《梅葛》记述,在天地间什么也没有的时候,是神把虎的尸体分解,以虎的左眼作太阳,右眼作月亮,牙齿作星星,油脂作彩云,内脏作大海,血为海水,肠为江河,毛为林木,身上的虱子变成猪,羊,牛虎的尸体演变成万物”。因此,彝族人在丰收之际,把对大自然的崇拜转化为对虎的崇拜。每当昏丧时,彝民们能吃上平时很难吃到的食物,而这些食物都是他们在大自然中劳动所获得的。在他们心目中,大自然的一切不过是祖先的化身,所以,在进食前,他们必须对给予他们美好生活的祖先进行祭拜。祭拜过程中的动作经过长期演化,渐渐地成为一种文化艺术,人们也才有幸欣赏到今天的“跳菜”。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