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贝尔(2001)指出翻译的过程可以被描述成一个级联和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了三个主要阶段―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每个阶段都包含着分析和综合。虽然在实际中并不是每个译者都是这么去做,但是我们多多少少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去做类似的分析与综合。下面让我们来看几个具体的例子:
例一:It is an ill wind that blows nobody good. (译文:世事皆利弊并存)
本例从原文到译文的跨越度还是很大的,原句使用了“It is ...that…”的强调句型,字面意思是说坏风对谁都没有好处,也就是大多数风对人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当理解到这层涵义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这里不仅仅是在讨论风的好坏。所以译文将风的概念引申为世事不可不谓之精妙。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这里的英文原文是以极端的特例来肯定普遍的规律性,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使用了“皆”来肯定这种规律性。相对于普遍性而言,特殊性具有数量的有限性,这样更易于论证。所以要正确译好这句话,就要深入理解句子结构、字词的意思。
类似这种用极端特例来肯定普遍的规律性的例子还有很多,林佩汀在《中英对译技巧》一书中还罗列了几个类似的例子:It is a wise man that never makes mistakes(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It is a bad action that success cannot justify(胜者为王) /It is a good horse that never stumbles(马有失蹄)。
例二:It was morning but the winter sky is dark. (译文: 一个冬天的清晨,天色十分阴暗)
此句初译可能会被译为:虽然是早上,但是冬天的天空很阴暗。这种翻译不仅保留了原句的句式结构,而且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发生改变。改进后的译文使用了移就的手法,把原文中修饰“天空”的“冬天”用来修饰“清晨”,这样的改进很明显更加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读起来也更为顺畅。这种翻译过程中对原文的句式结构进行变换已达到符合目标语语用习惯的例子还很多。比如:
例三:原文: Dexter walked the streets at night when the darkness was damp as rain, wondering that so soon, with so little done, so much of ecstasy had gone from him. (F. Scott Fitzgerald: “Winter Dreams”)
译文:晚上,空气里潮湿的可以滴下水来,德克斯特走在黑沉沉的街上,心里感到惘然:曾几何时,一事未成,多少欢乐已经化为泡影。(蔡慧译)
原文中“黑暗”是在定语从句中作主语的,在译文中却用来修饰“街道”,隐喻在原文中的“空气潮湿”这样一个概念也被译者翻译出来。译文创造性的用汉语流畅的方式表达了原文的情感,灵活多变,真切贴人。只有通过科学的分析和综合,译者才能得出如此精确的理解。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