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所以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从当下的教学实际来看,多数学校的舞蹈专业中的实践课程,都被放在了最后一年。其本意是不难理解的,意思是说,学生在经过了两年到三年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后,具备了实践的基础,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更好的应用于实践中。本意虽好,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大学生涯的最后一年,往往都是学生们最为忙碌的一年,或者忙着考研,或者忙着找工作,难有时间和精力真正进行舞蹈实践,而且实践类成绩在整个考评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不会给学生以压力,所以整个舞台实践就流于了形式。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变革现有的课程体系,将舞蹈实践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一方面,在学生们尚不具备舞台表演能力的初级阶段,可以开设一些理论类课程,如表演学、舞美基础知识等等,让学生积累一定的舞台表演知识。另一方面,则要将实践和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比如学会了某一个动作或动作组合之后,教师就可以找出相应的舞蹈片段,让学生在作品中感受动作的运用,并进行模仿,将动作还原到作品中,这也是实践的一种有效形式。最后是定期开展实践,可以以时间或教学内容为标准,定期开展舞台实践,并将实践表现作为成绩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多种类型的实践类课程,在数量和要求程度上和理论类课程相一致的时,学生自然就会形成对其的充分重视。
综上所述,舞蹈艺术之所以能够有上千年的历史,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这门艺术所具有的实践性特征。如果所有的舞蹈都是在某一个房间里进行学习、训练和表演,那么舞蹈艺术是绝不可能流传至今天的。所以说,公开表演是舞蹈艺术的本质属性,能够在舞台上从容自如的进行表演,更是一个舞蹈专业学生所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切实加强和完善舞蹈艺术实践环节,已经成为了当下高校舞蹈教学的关键所在。本文也正是本着这一目的,从多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用,引起更多舞蹈教师的充分重视,为高校舞蹈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