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论语》记载孔子 “绘事后素”,《庄子》有“解衣般礴”的故事,《考土记》已有对绘画与色彩的记载,汉魏六朝书法和绘画艺术充分发展,西汉秉承秦朝,通行小篆,隶书在东汉已高度完善,并出现草书,到两晋书法家林立。对文字、书法发展历史的记载和研究成为需要,书法品评及书法史得以产生,如许慎《说文解字序(叙)》,蔡岂的《笔论》和钟蒜《用笔法》、庆 肩吾的《书品》等。中国美术史学在汉魏六朝已经萌芽和产生。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劳动人民将在生活中长期积累的“真”、“善”、“美”的追求与情志,以文字和绘画的方式记载下来的同时,也与自己的日用器相融合。在目前我国现有的考古中,新石器时代的陶瓷碎片上就有明显的文字和绘画,在不同的年代都有很生动的演绎,这既记录了历史又留存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客观地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这在世界文明史的发展进程中,鲜有类比。文化的发展推动制陶业的发展,制陶业的发展又推动文明的进步,这一现象在紫砂陶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明显。
宜兴紫砂壶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文人士大夫结缘,这也成就了紫砂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地位,完善和拓展了日用陶的功能,成为可以突破社会阶层的日用品和艺术赏鉴品。大批的文人墨客社??名流的参与,对紫砂艺术短时期内繁荣,艺术的精湛推波助澜,让其在中华文化中脱颖而出,成为璀璨的明珠。这其中最得益的是紫砂的造型被社会接纳的程度。
紫砂壶的造型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将儒、道、佛融为一起,以方圆为基点,变化与无穷,运作与万端,通过线条的运用,粗细结合,明暗相让,呈现我国传统文化丰富内涵,同时紫砂器具又是唯一的一个陶艺家就能完成全部过程的作品,所以它又是具有灵魂和个人特质的作品,产生了“壶以人贵,字随壶传”的艺术呈现。这又激发了历代名家对紫砂的投入与创新,历史上“蔓生十八式”、“七十三壶图”的流传,都是社会名士留下的不可多得的造型艺术精品,代表着不同时代的审美,这与中国艺术的发展一脉相承。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