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作品《孟姜女》

  王志信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和词作者刘麟一起合作,将我国一些有特色的原生态民歌进行改编。王志信改编后的《孟姜女》不仅在歌词结构上将十二月浓缩为四季来表现,在曲调上也做了较大改动,民歌中的十二段曲调一致,但改编后的四段就有四种表现形式。在旋律线条和速度上改编后的《孟姜女》和民歌都差不多,都属于慢板。改编后的《孟姜女》的节奏从原来的2/4拍改为4/4,3/4,2/4,不仅节奏变化丰富,还加上了休止和延长音。王志信改编后的《孟姜女》在艺术具有鲜明的特征,这些特征既有体现民歌特色的部分,也有戏剧效果的成分。歌曲的第一段完全是将江苏民歌《孟姜女》移植过来,一样的曲调,一样的歌词:“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喜盈盈。人家夫妻团圆聚,孟姜女的丈夫去造长城。”作曲家在此提示要用“稍慢、委婉、哀怨”的情绪来表达,仿佛是一个画外音在介绍故事中的人物,点出了事情的原委,在喜庆的背景下,用“人家夫妻团圆聚”来反衬孟姜女的凄凉。间奏时的跳音一下将新春的喜庆转到了夏夜的冷清。第二段的句式相比第一段有了小小的改变:“夏夜里银河飞流星……”节奏上就变得更舒缓,每一句句尾都加上了倚音,尤其是“能重逢”的“逢”加了两小节,就具有戏剧拖腔的效果,在演唱时带着哭腔,表达了孟姜女盼着与丈夫团圆,可这种祈盼又显得遥遥无期,增加了凄凉的韵味。接下来的间奏由十六分音符紧密排列而成,显示了时间的流逝,表达了孟姜女在盼望与失望之间的焦虑和无奈。第三段的歌词在结构上和前两段有很大区别,由七字句、三字句、四字句组成:“九月里来九重阳,菊花煮酒空相望。落叶飘,秋风凉,窗前月如霜。我给亲人做衣裳”这一段的曲调由G调转为F调,从第二段的委婉幽怨变为凄凉,在情绪上也和天气变化一样从夏天的热转为秋天的凉,一下进入了低谷。

为您推荐

合唱艺术的发展及指挥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一)、人们对合唱艺术欠缺深入性认识。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接受各类艺术信息的渠道也变得多种多样。然而,合唱艺术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却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合唱艺术是一种古老..

举例分析中国电影歌曲的艺术特征

  中国电影的歌曲一般具有以下这些共同的特征:首先是民族性,即选用民族的乐器,如二胡、扬琴、长笛等,来演奏出富有民夫风情的弦乐或管乐,多采用古时就已发达的五音调;第二是婉转型,典型的中国电影配乐少有那种欧美枪战片的..

对比分析中国电影歌曲的艺术特征

  当然,中国电影歌曲的艺术特征并不是仅有如上所列举的一些,它还有一些世界性的跨文化因素,为了说明我国的电影音乐也具有跨文化跨国度的特质,也为了强化中国电影所具有的独特性,在这部分中,笔者将会举出两部国外的电影来..

《桃花源记》的美术分析

《桃花源记》的电影分析

  (一)剧本分析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佳作,用寥寥几百字将各种虚实要素交代得清清楚楚,通过对一个宁静、悠然的室外桃源的描绘,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从主题上来说,是对原主题的照搬,以动画..

美学问题对声乐表演艺术欣赏的影响分析

  (一)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   由于声乐表演艺术是一种纯粹的听觉艺术,在具体的表演过程中主要突出了乐器的效用,而实际的美学与声乐表演艺术结合后,需要声乐表演必须做到以听众为中心,注意听众的心理感..

声乐表演艺术欣赏的美学问题具体分析

  (一)以聆听者为声乐表演中心   美学问题的实质就在于听众不断提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与声乐表演艺术的传统思想发生了较为激励的碰撞,从而引发了聆听者对声乐表演艺术的严苛挑剔要求,而音乐表演艺术也在此种对立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