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应该如何走向公众成为了目前情况下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根据调研结果显示,约91%的人从来没有关注过提供展览信息的平台,而“在没看过展”的人群中有28%的人是因为“不知道展览讯息”。因此,我们将从传者如何进行适当的传播的角度来探讨艺术展览如何走向公众。
在当下互联网时代,艺术展览必然需要与移动互联网合作,努力适应媒介形态急剧变化的局面。办展方可以通过线上与线下两种当时进行传播。
(一)线上传播
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平台,以图片、文字、视频等方式来进行信息的传播,同时与粉丝之间的互动还可以增加用户的黏性,树立品牌。
1.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信,作为社交平台,已经深入每一个人的生活之中,在用户群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通过在微信平台上发布信息,可以将信息发布给各个年龄阶段与阶层的用户。
同时,微信公众号可以实现传者与受者之间的点对点的信息直接传递过程。除了定期发布展览信息之外,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对展览作品的不同解读以推动大众审美的提高,同馆时实现与受众的双向互动。
目前中国美术馆等等都纷纷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并且定期发布展览信息,但是仍然缺少同受众之间的互动,同时传者尚未掌握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存在用词过于正式等问题。
2.开设官方微博账号。微信具有相对封闭的传播环境,受众要接受相关信息必须首先关注微信账号,更多地以兴趣为导向。而微博则是相对开放的传播环境,并且微信用户群体更为年轻化,发展潜力巨大;微博对于每日发布信息次数并没有限制,利于及时更新信息;微博账号通过紧追热点,与粉丝展开积极的互动就能够获得较好的传播力。
目前,中国美术馆等没有开通,而今日美术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为首的展览馆虽然有微博账号,但是转发及评论较少,传播效果不如预期。 3.相关APP的研发。在时间碎片化、智能手机价格亲民的今天,手机移动端因为具有便于携带、方便等特点迅速占领市场,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竞争的激烈程度增加,人们的要求越来越多元化以及信息爆炸使得筛选信息成为关键,提供专业的服务成为了众多APP冲出重围的突破口。
因此如果各展览馆愿意与第三方合作定期发布各自展览的信息、相关讲座以及书籍售卖,那么也有助于受众迅速了解信息。现在的vart以及imuseum都在做这样的尝试,vart比imuseum做得较好的地方在于它将社交的功能引入进来,开放平台让用户分享自己的看展体验并且可以互相关注,这样可以发挥人际关系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信息可信度进一步提高。
4.通过广播节目等的推广,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发现,很多受众使用媒介并不是一直都全神贯注,而是间歇性注意,把媒介如电视、广播等当成背景。而如果展览主办方能利用广播宣传自己的展览,很多人在收听广播的时候都可能接触到相关信息。
(二)线下传播
由于互联网时代上往往都以兴趣为导向,注重用户的个性化,所有的线上信息到达受众的前提都是用户通过各种契机专门了解和关注,对于受众的主动性要求较高。而很多时候受众恰恰缺乏这样的契机,因此线下传播则可以增加受众接触相关信息的可能性。
1.在人流量较大的地段设置广告牌等宣传品。通过在这些地段投放宣传品可以直接向受众传递,但不足就在于宣传品可以投放的信息较少,不能很好地展现展览信息,需要受众自己进一步了解。
2.在地铁、车站等场所进行广告的投放,这些场所人们的注意力往往不知道放在哪里,而地铁电视作为一种环境媒介可以强制受众了解相关信息。这一点,国家大剧院做得比较好,他们会在途径的地铁线上播放展讯的广告,让人们能够直观、直接地了解信息。
3.展览馆季度展览册的制作及发放。虽然如今新媒体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流,但依然有部分群众更倾向于从报纸、杂志等纸媒获取信息。这种展览册的制作有利于人们更为清晰的了解展览的内容信息及相关活动,为习惯于从纸媒获取信息的人群提供方便。
4.在展览馆出入口放置其他展览的海报或宣传册,使受众能够在一个展览馆了解到多处近期开设的展览的信息。这种方式有利于走进展览馆的人群获得更加丰富的展览讯息,使展览讯息的传播由点到面。在日本,这种方式被广泛使用,几乎任何一个展览的出入口都会有几十个近期其他展览的宣传页,除当地的展览外,还会有其他地区相对大型或有影响力的展览。国内艺术展览的传播可以适当向国外借取经验。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