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留存下来的白鹿洞书院石刻白鹿确系明代遗存,雕刻精美,集艺术性与儒家文化思想性为一体,诚为我国现存不可多得的科举文化历史遗存。嘉靖十四年(1935)南康知府何岩,命石工琢石鹿置洞中,并作《石鹿记》。他提到“自唐以来,白鹿洞名天下矣!然历世既远,则鹿弗存,而洞亦圮”“是诚有名而无实也”。
何岩描述的白鹿洞书院鹿作“攸伏厥状”,描述与今天我们看到的石鹿姿态一致,文本史料与物质实物留存相符。他觉得“洞中无鹿,寥寥无意趣”“乃命工琢石鹿于内”。他认为这样“可以游观于斯者,因废以知洞,因洞以斯古”。从此可知,何岩当时雕刻石鹿的目的非常明确:“可以先哲之遗迹不泯,而后人之景仰愈久而愈切也”。吕?棺?《新辟白鹿洞记》中亦言:“有事白鹿洞者,不修其洞而为游览诸奇者,致则何异于学者驰鹬于训诂辞章而忘其经之正哉?”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参议葛寅亮看见洞中白鹿,问诸生开洞和置鹿之原委,葛寅亮认为洞不??开,鹿更不应琢,遂将石鹿埋入地下。直至1982年维修礼圣殿时在地下约二米深处发现石鹿,石鹿又重新安放在洞中。
后清顺治十一年(1672)白鹿洞山长熊维典撰《大司马大中丞蔡公重兴白鹿洞碑记》。洞正壁有嘉靖十年(1571)开州王溱所书《鹿洞记》。左右两壁有王凤池所书的石刻残碑。洞为花冈岩砌,呈卷拱形,高4.00米,宽4.15米,深6.35米。鹿洞前为一坪地,以花冈岩石和卵石铺地。左右花坛中种植桂花树。从鹿洞右侧有花冈岩石级登思贤台。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