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教的传播造就了敦煌艺术
自两千年前,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本土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相融合而形成独具魅力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敦煌石窟艺术正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它的艺术魅力不可限量以至于影响整个世界。敦煌飞天壁画是敦煌石窟艺术的名片,是石窟壁画中一种别具个性的艺术形式,我们在分析和探究飞天壁画之前首先要了解壁画存在的原因,其实敦煌石窟艺术并非为艺术存在,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到各个朝代的帝王以及善男信女对于佛陀普渡众生的教义思想信仰,佛教因此在中国兴盛得到了弘扬,敦煌石窟艺术正是佛教传播的一种供人膜拜的场所,这源于公元366年一个叫乐?V大德高僧到印度取经路过敦煌此地,一天,他惊喜地发现在敦煌看到佛光四射西方极乐世界众佛菩萨现前的境界,感悟敦煌是佛法传播的圣地,于是他化缘开造石窟,建造佛像请画师绘制精美的敦煌壁画供信徒顶礼膜拜,因为佛教的教义和佛法的传播,敦煌艺术才得以发展起来。佛教所宣扬的是普度众生,行善积德相信六道因果轮回。按佛教的教义,人生生死无常一切皆为虚幻,唯有学佛念佛放下烦恼修五戒十善,行布施忍辱、参禅、精进、诵经念佛,才能得般若智慧成无上正觉,修成佛的涅??的境界也就是通过佛教的义理修行,使人得到改变自己的命运脱离生死的烦恼,命终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敦煌壁画中,其主题有表现佛陀在西方圣境中讲经说法的场景,在讲经说法中,众菩萨天龙八部等各天神来闻经听法和护佑,有的壁画表现佛陀在成佛之前的经典故事情节。其中飞天壁画的艺术形象独具魅力。在敦煌壁画中,飞天的造型与色彩生动,线条洒脱律动,天工神韵般的笔法,具有极高的审美内涵。
2.那么飞天是什么呢
在佛讲经说法中飞天常护佑于佛菩萨的四周,以其优美的音乐和舞姿来供养佛菩萨,飞天是“乾达婆”与“紧那罗”的称号。乾达婆为天乐神或香音神其身体散发出怡人的香味,其来源于古印度婆罗门佛中的神道,佛教把他转为佛教中的天龙八部之一,他不食酒肉常以香气滋养身体。而紧那罗也出自于印度婆罗门教的神,乾达婆是男性的化身。而紧那罗是女性的化身,他们形影不离转为夫妻,经常参加佛陀讲经说法的活动。乾达婆善歌,紧那罗善舞乐,他们以歌舞乐的形式来供养佛陀,因此,敦煌石窟壁画中常常会出现以乐舞来供养的飞天绘画形式,他们或为佛陀歌舞奏乐或来闻经听法,姿态端庄,飘逸灵动并追随和礼拜佛陀。
3.飞天壁画的艺术风格
壁画中的飞天大都绘制于佛陀讲经说法图的上端,或绘于石窟佛龛的顶端四周。其主要的作用是为佛陀献歌奏乐跳舞,并为佛陀献花及供养等。飞天的形态婀娜多姿,飘逸洒脱,动态优雅。飞天形象另一个特点是穿着天衣飘带,佩戴花冠和璎珞,有许多壁画表现飞天奏乐的场景,有的手持琵琶,有的手持笛萧和古琴,其形态多为流动的曲线,呈S形和U字形的构图特点,表现出天界中飞天造型具有飘逸般的韵律和优美的舞姿。敦煌壁画中的各个历史时期飞天的形象风格不尽相同,北魏时期受西域文化的影响其线条粗犷洒脱,飞天造型更具有男性的阳刚力量感,隋朝时期飞天的造型显得优美华丽,被认为艺术表现得更加优美的是唐代的飞天造型,这种风格与唐代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有关,唐代壁画飞天造型脸型圆润、体态丰满柔美,擅长描绘流动的曲线使裙带更具有动感的韵律。在色彩上多为蓝、绿、褐色、土红色协调搭配使色彩柔美与调合,从飞天的曲线造型中更能体现出中国绘画的笔法风格即“骨法运笔”的意境。无论是造型和色彩的方面讲都表现出了飞天轻盈的身姿,舞动着对佛陀的欢喜与感恩,这些飞天伴随着美妙绝伦的天籁之乐穿梭于西方极乐圣界之中。(如图1)
以线造型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表现语言,敦煌壁画中对于飞天的描绘,充分展现线条的韵律美,这种自由富于浪漫的线条,正是敦煌壁画的美感灵魂,她有别于西方传统绘画的写实表现,是飞天壁画的艺术风格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中国传统壁画的鲜明艺术特色。如,元代的飞天壁画,对于飞天的描绘,其线条更加精炼细腻,富有骨感爽朗的韵律曲线,充满阳刚之美。
由于壁画述说的是佛教所倡导人生和宇宙的精神境界,西方极乐世界是佛教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无烦恼只有自由自在和快乐。敦煌飞天壁画的行云流水般的线条,与纯净古雅色彩的渲染相结合,更能表现出、清净、空灵和极乐的精神世界。
总之技艺精湛的敦煌飞天壁画,她的艺术魅力无穷,并经历了历代绘画大师不断的艺术再创造,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杰出代表,不仅对中国绘画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对研究服饰,舞蹈等文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如图2)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