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彩人物装饰在雍正年间最早出现,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特点的作品出现。粉彩人物题材大致可以分为:仕女,婴戏,戏曲人物等。这些人物形象生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仕女是粉彩艺术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历代都不乏优秀的仕女粉彩作品,这些仕女画多以神话故事,历史典故等形式出现,深受大众的喜爱。清代早期的仕女图以五彩最为多见,大多为游园,纳凉,执扇等等。到了康雍乾时期粉彩艺术发展到了顶峰,这时期的仕女图多描绘精致,栩栩如生。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安定,艺术百花齐放,政府对陶瓷艺术发展也格外的重视,粉彩艺术在传统粉彩艺术成就的基础上继续前行,一度中断的粉彩艺术又重新焕发生机。许多身怀绝艺的老艺人在艺术为政治服务的号召下重新精神饱满的投入到粉彩艺术的创作工作中来。这时候以王锡良,赵惠民,张松茂,戴荣华等人为代表的一批仕女画家也创作出了许多具有时代风貌的艺术作品。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粉彩仕女画装饰被打上了封建,资本主义的标记,这时候的粉彩仕女画开始备受冷落。而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粉彩仕女装饰又重新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外来的文化影响着中国人们的审美观,人们重新对艺术有了认识,多方面探寻新的艺术形式,陶瓷装饰中的题材也极大的丰富和扩展,以满足不同人的审美需求。在文革中备受冷落的粉彩仕女人物画也开始重新焕发生机。
到了现代,粉彩瓷仕女图一方面除了继续延续传统之外,另外一方面,也开始了多方面的创新发展,比如现代粉彩仕女图案更加强调仕女的优美姿态与作品的协调表现,多采用点染流等手法的结合使用,仕女图的背景简单化,多配以一块玲珑石,或几只树枝作为点缀。
同时随着当代艺术的发展,陶瓷艺术家们开始摆脱了传统的约束和条条框框的规定,粉彩仕女也开始朝着一些艺术家的主观创作方向发展,画法更加的随意,这一点更加增添了粉彩仕女图的审美内涵。这是以往的粉彩仕女所没有的。传统的粉彩仕女多描绘特定的历史故事,比如常见的红楼梦人物,天女散花,麻姑献寿等等,而现代陶瓷艺术家们则参古今之是,运用粉彩仕女画之外的思想和技术,突破了传统粉彩仕女画的工艺,将粉彩艺术与其他陶瓷装饰手法结合起来,使粉彩仕女更加的具有艺术美感,作品的视觉冲击力也大大的加强了。
如这件舒惠娟的作品(图1)
用线描与泼彩法形成的肌理技法结合,线描的细致与泼墨法的粗犷形成对比,既有传统粉彩仕女的端庄典雅,又兼有现代粉彩艺术的新颖风采。
婴戏纹是指描绘儿童玩耍,嬉戏的图案,是中国粉彩瓷装饰中常用的题材,而且还占有很大的比重。清代粉彩开始出现,康熙时期的画工精致,儿童形象高大,多是在头顶有一束头发,明清目秀,层次明晰。与康熙时期的瓷器厚重大气的胎质配合,人物显得洒脱大方。雍正官窑的粉彩婴戏图有一种工笔画的感觉,儿童面貌清秀,头部浑圆,形象比较图案化。乾隆之后,婴戏图由康熙时期的疏朗转向开始出现了一些人物众多的场面,如百子图。民间的婴戏题材开始慢慢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反映皇家贵族孩子游戏的画面,比如骑马,放风筝,点花灯等等。儿童的形象由活泼可爱转向了文质彬彬,少了一些动感,显得呆板木讷,充满了科举升官等内容,丧失了儿童的那种纯真美好的天性。同治时期官窑的婴戏纹来到了民间,这时候的婴戏图多是人物众多的场面,或二十或十六,场面虽比早期的热闹,但是布局显得有点凌乱,缺少了一些清秀。现代粉彩婴戏仍旧使用传统的古代儿童图案,但是陶瓷艺术家们在创新方面仍作出了不少的努力,更加注重对儿童形象的刻画,或活泼可爱,或调皮洒脱,同时将现代的技法融入,加入大量的其他装饰手法和装饰材料,给古老的粉彩婴戏图注入了新的思想,比如与青花的结合,与颜色釉的结合等等,给予粉彩婴戏图新的涵义。使之显示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