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的形式指引理论是在抵制工具理性,追求诗意存在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他指出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思考问题日益概念化,对象化,定义化,单向化,从而遮蔽了世界的真正存在和真理。海氏认为前科学的,前逻辑的,前理论的生活世界才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万事万物在非对象的境域中的互动中才能不断构造和充实它自身真正的意义。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在卞之琳的《断章》中获得了完美的体现: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当你在观赏景物时,景物也正在因你而改变!文学和哲学异曲同声地告诫我们,如果人类把一个东西已经看成了对象,你无意之中就已经和它分离了!人与世界原本就是以某种动态的,境域的方式结合在一起,“我”只有在“他”和“她”甚至“它”那里才有真正的意义。海德格尔认为,“形式”是动态的,活泼的境域,“显示”则意味着要展开一种现象的关系。他强调:“一个现象必须被事先给出,以致它的关系意义被维持在悬而未定之中!”请看“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赫然出现了一个“料”字和一个“应”字,正说明“我”和“青山”的关系还处在一种未完成状态。双方还位于一种主客未分,被动主动未分的境域中。一方面,沉雄豪迈的辛弃疾把自己的志向情趣赋予“青山”,突出了“青山”伟岸坚强的意义,另一方面,壮志未酬,年老体衰的辛弃疾也急需请出“伟岸坚强”的“青山”来凸显自己的人生价值。现象学认为,作为主体的人同时在构成我们正在意识着的现象;反过来,人正在意识着的现象,也在同时渗入我们的意识流动背景之中,不断成为我们的习性并沉淀在生命里。也就是说,辛弃疾实际上通过“青山”在经历着自己,在修炼着自己,在巩固着自己,在印证着自己。区区的15个字既是一场艰难的对话,更是一种精神上的相互的勉励。
据岳珂《?H史?卷三》记:辛弃疾每逢宴客,“必命侍姬歌其所作。特好歌《贺新郎》一词,自诵其警句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又曰:‘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每至此,辄拊髀自笑,顾问坐客何如”。可见,光是在千古绝句中揭示一种待定的人生场景还不够,辛弃疾在余生中还一直不断亲自朗诵,从而不断生成自我。正如现象学所揭示的,辛弃疾的诗篇开示了一种纯粹的悬而未决的,正在生成的关系和氛围。正是在对生命意义的虔诚追寻探问中,词作者获得了自己的意义。
人类充满劳绩,但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作者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