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善于创造意象的诗人,他的诗歌中的意象蕴涵着丰富而鲜明的美学特征。(注:徐志摩:《猛虎集序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6月出版,第518-520页。)
(一)复叠美
这里所说的复叠是指同一个意象反复出现而形成的美。“晚霞在林间里,晚霞在原上的溪底,晚霞在风头风尾,晚霞在村姑的眉际,晚霞在艳喉鸦背,晚霞在鸡啼犬吠。”这是《康桥西野色》中的第四节,诗中“晚霞”这个意象六次反复出现。这六次的出现并不是单纯的重复,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和背景来衬托晚霞,突出晚霞的美丽,给读者以强烈而立体的视觉效果。《我不知道风在哪个方向吹》是徐志摩的另一标签之作,全诗共六节,每节的前三句相同,展转反复,余音袅袅。这种复叠,这种旋律的组合,为我们这些吟唱者营造和渲染了一种梦的氛围,更增添几分梦态,以至于欣赏者也同吟唱者一样最终被一股力量感染得醺醺然,陶陶然了。《我要寻找一颗明星》也是如此,徐志摩是通过对明星的复叠来传递他的感情,用这种方法表达他情感本身的价值和美,以及他的姿态、色调、律动。诗人巧妙地用了这种复沓变奏的曲谱式抒情手段,每段的演奏方式大致相同,从一个意象出发展开,又逆向回归到这个起点,但每一次的回归和复沓同时又是一种加强和新的展开。徐志摩对诗歌的精心构思,让我们在感受到这意象的复叠美的同时,也深深体会到诗人传达出来的情感。
(二)动态美
动态美是一种流动的美。两只蝴蝶,一只停在花上,一只飞在花间,最吸引人的当然是那只飞舞的蝴蝶,满天星斗;最有魅力的是闪动的星星及划破星空的流星。意象也是如此,最有魅力的是那些流动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意象,充满动态感的意象当然便具有动态美了。可以说,徐志摩的诗歌,是由一个个跳跃着的意象组成的一条流动的清澈的小溪,极具动态美。“我亦愿赞美这神奇的宇宙,我亦愿意忘却了人间的忧愁,像一只没有挂累的梅花雀,清朝上歌唱,黄昏时跳跃。假如她清风似的常在我左右,我亦想望我的诗句清水似的流,我亦想望我的心池鱼似的悠悠;但如今膏火是我的心,再休问我闲暇的诗情--上帝!你一天不还她生命与自由!”在这首《呻吟语》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只梅花雀在树梢上跳跃,可以听到它清脆的歌声,清风从我们身上划过,心在心池中鱼儿般的畅游。诗人描摹的画面绝不是静止的,而是一幅充满动态感的有声有色的优美图景,让欣赏者仿佛觉得画中的小鸟会飞出来,和煦的清风似乎吹过自己的头发。徐志摩诗歌的这种动态美可以时不时地拨动人的心弦,让心中泛起阵阵涟漪。
(三)轻柔美
徐志摩诗歌中的意象多为夕阳、清风、柳絮、云雾、春花、飞红、落叶、白云、小溪、雪花、水莲花等柔美和轻盈的意象,具有轻柔美。《雪花的快乐》就是一首轻柔而优美的诗。“雪花”在半空里翩翩起舞,任情地“飞扬”,他不去“冷寞的山谷”,不去“凄清的山麓”,不上“荒街去惆怅”,他向“女郎”寻求寄托。徐志摩在进行诗歌创作时所选择的意象都不具有很强的厚重感,与此相反,他的诗歌意象沾住她的衣襟,溶入她柔波似的心胸。“雪花”的活泼,欢快,轻盈,及生命情调;“女郎”的美丽、柔情都赋予了“生动的画面”、“活的姿态”和“含蓄着无穷意蕴的内在灵魂。”诗人高洁的人格意识,旺盛的生命意识,在这里得到生动的艺术反映。当轻柔的意象像这首诗一样溶入了诗人的灵魂,那柔美的意境便油然而生了,从而营造出一种非常柔和恬美的效果。
(四)朦胧美
徐志摩的诗歌很有吸引力和迷惑力,其原因之一就是诗中的意象具有朦胧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甜美的忧愁――沙扬娜拉!”
这首《沙扬娜拉》在一开始便以一个构思巧妙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娇羞,两个并列意象贴切的重叠在一起,人是花,花亦是人,我们已经很难分辨清楚,但欣赏者却可以感受到一股朦胧的美感透彻心肺,像吸进花的香气一样。“沙扬娜拉”也因此成为日语“再会”一词最美丽和富有诗意的解释。这首诗简单,但也美丽,其美丽正因为其朦胧。那萍水相逢,执手相看的朦胧诗意被徐志摩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他的很多诗歌作品就是用他朦朦胧胧若隐若现的形式创造意象并抒发情感的。
徐志摩诗歌的意境在这富于个性特点的意象深化和升华的基础上,同时又输入了心灵暖处的情感才变得充满轻柔、动态、朦胧之美。正如前面所描述的:他的诗歌是意境深远的,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作品。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