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石皴与山水画。抱石皴是指打破以前先钩后皴、皴后擦、擦后染的陈规,散锋用笔、墨线交替、连皴带擦一步到位的新技法。宋振庭说“傅氏皴法是中国历史上一切皴法的综合,囊括前人,囊括中外,囊过古今。”[1]它创造于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着重表现山岳的变化多姿、林木繁茂而又可见山谷嶙峋的地质特征”[2]。金刚坡下山斋附近风景秀丽,雾大雨多,常常暴雨如注,此情此景令傅抱石灵感迸发,激情澎湃,画雨尤其是瓢泼大雨,成为抱石一绝。为了表现雨后山石的自然生动,在长期的实践中,抱石创造了新颖的“抱石皴”画法。抱石皴灵活多变,随心所欲,“随意纵横,信笔点染,确已做到物我两忘,离形去智的超然境地”[3],能够适用于风格迥异的任何山川,而不会重复,远看气势恢宏,近看耐人寻味。其中最出名者当属1959年与关山月一起为人民大会堂所作的《江山如此多娇》,该画以《沁园春雪》为主题,高五米半,宽九米,近五十平方米,因时间仓促,历时2个月便全部完成,被时人称为前无古人之作。在此画面上同时出现了春夏秋冬的景致,高山平原的不同地貌,“长城内外”应有尽有,“江山如此多娇”为毛泽东所提,这也是他唯一一次为绘画作品题词。“近景是高山苍松,采用青绿山水重彩画法,长城大河和平原则用淡绿,然后慢慢虚过去。远处则云海茫茫,雪山蜿蜒。右上角的太阳,红霞耀目,光辉一片,冲破了灰暗的天空,使人感到‘红装素裹,分外妖娆’。”[4]傅抱石的雄浑奔放与关山月的细致柔和融为一体,酣畅淋漓,使该画成为经典之作。
人物画。傅抱石画的主要人物有屈原、石涛、湘君、湘夫人等,他画古人主要是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让人一看便感觉这是真正的古人,而非只是虚有其形。屈原忧国忧民、悲愤抑郁,杜甫雍容大度、愤世嫉俗,李白才华横溢、仙风道骨等。画美人时注重的不是形态美,而是他们的内心,必须要有人格才有画格,画美人必须先画出有品格的人,所以抱石画的美女绝无风尘之感,“这些仪静体娴的女子们,默默地,仿佛永不启齿,激荡我们心胸的是她们洋溢着丰富情感的眼睛。这眼睛把她们的人格、她们的历史与心情都倾述给我们了。”[5]傅抱石笔下的眼睛细腻复杂、灵动多端,极为传神。“他的画线条潇洒,淡彩清逸;他笔下的人物,不仅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感,亦且韵味无穷。”[6]人物画的代表作之一《九张机》,笔墨洗练,寥寥数笔极为连贯的表现了织锦女子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1953年开始根据郭沫若新译的屈原作品创作了《九歌》,是全部构成《九歌》作品较早的画家,也成为清初三百年来绘制《九歌》“诗意最得神韵、最有创新的艺术大师。”[7]
傅抱石谈艺录。傅抱石的一生是与画为伍的一生,在长期的创作实践当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经验。第一,需全面了解所画事物。“画山水你不从地质的纹理、地质的科学、地貌的科学去寻求事物的本来面目,仅从纸上来画山水是没有出路的。”[8]作画必须从地貌以及整个风景区全面入手,有全局观,而不是只观察入画的局部,否则画出来的东西就是死的,没有生命力的。第二,强调意在笔先,从实践出发。傅抱石认为作画必须先确定画的主题内容,再去考虑形式与技法,遵从游、悟、记、写四个步骤。“画家与自然倘若脱节,那画面是低温的”,实践、融入自然“是打破笔墨约束的第一法门”。[9]第三,笔墨当随时代,重视传统却不能照搬,必须有所创新。“非写生无以积丘壑,非临古无以娴技法”,不可成为无缰之马,随意挥洒,却也不能不变。“画是不能不变的,时代、思想、材料、工具,都间接或直接地予以激荡。”[10]“笔墨技法,不仅仅源自生活并服从一定的主题内容,同时它又是时代脉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反映”[11],笔墨当随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