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规就业也称灵活就业,包含隐性就业和潜在就业等情况,它是与传统的正规就业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在就业形式远离了“毕业分配”而采取“双向选择就业”的今天,艺术类毕业生作为高校的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灵活就业逐渐成为其显着特点。
(一)外在因素
1.毕业生人数剧增,就业竞争压力大
据统计从2000年至2008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107万激增至558万,金融危机下的2009年毕业生人数更高达600万,而企业2009年招聘大学生的人数并没有和毕业人数增长同步。从全国形势来看,艺术类专业招生报考连年升温,报考人数目前已经超过百万,每年被录取的艺术考生也达到了20万人以上,据统计艺术类考生每年都在以20%左右的速度递增。然而,中国社科院2009年《社会蓝皮书》中的就业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就业率最低的几个专业中艺术类首当其冲。
2.行业体制改革与竞争冲击
艺术类专业如我院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就业定位明确,毕业后就职于电视台、电台、报社以及传媒公司。近几年电视台实行了制播分离制度对于就业的大学生来说预示着优胜劣汰。同时就业单位所需的人才中往往存在非专业出身的竞争者,这样就对本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增加了挑战性。
3.金融危机困扰学生就业
从2008年开始,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部分企业的生产运营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倒闭,社会用人需求呈现下降趋势,对大学生的需求量大幅度降低。同样,由于广告投放剧减、节目类型的改变、新媒体的竞争等方面的影响,电视台也受到金融危机很大的冲击。
(二)内在因素
1.自身定位不准确,好高骛远
艺术类毕业生缺少对就业市场的调查,缺少对招聘单位的信息了解以及自身经验不足。从而好高骛远,不能全面地判断眼前的招聘单位,无法清晰地计划将来的发展道路,对于应聘单位抱有过高希望。
2.择业地点的局限
我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05级之前招生地来源只有东北三省,其中以吉林省为主要生源。而2006年起至今,生源地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了山东、河北、河南三省,吉林和山东生源占有主导趋势。招生来源的单一和集中,使毕业生寻求工作意向受到限制。另外就业地点过于集中,无形中也加大了本专业的竞争力。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