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类节目中主要的“魅力元素”就是主持人与嘉宾的交谈艺术,这类节目常常通过在主持人与嘉宾之间营造一种类似朋友之间聊天的轻松自由的亲密氛围,使观众近距离地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产生心灵的共鸣。对于这类牵涉情感和心灵的节目,作为节目内容的现场主要控制元素---节目主持人对嘉宾的心理和情绪调控格外重要。主持人很好地调控嘉宾的心理可以使谈话的主客体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对话题的深入和节目主旨的贯彻和实现都有很好的效果。
对采访对象的心理调控要做到合理有效,就必须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只有在阅读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对方,对方才能在心理上接受你,信任你,才能获得与之平等对话的资格,采访对象才愿意说出他们真实和深层的见解。着名主持人杨澜就是把这种前期的准备工作当作功课来做,她说:“几乎我采访的每一个人都会在最后说‘我没想到你对我了解那么多’。这对他们很快地敞开心菲来谈是非常重要的。”在做好准备工作以后,节目进程中见机行事,适时的调控对方的心理还需要花一番心思,比如在节目中由一段轻松随意的话题开始,或通过谈某件事,谈某个人,放一段音乐,讲一个故事,或拿出某样东西来营造一种回忆的氛围把嘉宾的思绪带回到从前。在印象中,凡是到《艺术人生》做客的嘉宾没有一个不哭的,那种潸然泪下真情流露的一刻,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原因就在于主持人善于运用小道具营造氛围,在话题设置上也充分考虑到嘉宾情感和心理因素。换句话说就是善于把煽情的话题集中起来,搞情感攻势。从话题的设置,氛围的营造能不露痕迹地影响嘉宾的心理,自然而然地将其情绪推到一个高潮。
在谈话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比较尖锐的问题,所谓尖锐的问题就是指对对方心理有一定冲击力和杀伤力的问题,可能直指对方内心痛处,可能挑明对方竭力想掩盖的事实,可能直接指出对方的错误所在等,对此类问题对方有极强的回避心理,但往往就是这类问题对谈话的深入,场面气氛的活跃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美国着名主持人芭芭拉沃尔特斯这样描述自己:“我不具备专长,但我发展了一种特别的采访方式。而在得体地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与惹怒对方之间,只有很窄很窄的一条线。”怎样去把握这条线,芭芭拉的经验是:全面研究采访对象,包括其性格,参加节目的目的和心态等。芭芭拉在一次节目中邀请到了风云人物莱温斯基,她看准了莱温斯基接受电视采访的心理,所以在节目的第一部分先以一种不偏不倚的公正姿态来和莱温斯基一起回忆她的成长经历,以及她与克林顿的一见钟情,让观众试着去了解莱温斯基,而莱温斯基也因为事件暴发以来第一次被正确地解读而处于感激平和的状态中,在采访中她相当配合。然而随后芭芭拉就抛出了精心设计的问题,“你有没有想过这件事是不对的?”“你有没有想过希拉里知道这一切,她的感受会是如何?”等等,虽然屡屡令莱温斯基感到难堪,有时甚至使她泣不成声,但芭芭拉的提问的确让莱温斯基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也让观众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莱温斯基,这也充分证明了芭芭拉控制现场的功力。
主持人对嘉宾的调控,也并不是每个谈话类节目都能做得恰到好处的,也存在有很多问题,有的节目为煽情而煽情,直至把嘉宾“逼”哭才算达到目的。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使节目流于表层的情感宣泄,妨碍了话题的深入。有的提问缺乏锐气和个性。大多数主持人给人一种千人一面的感觉,无论面对的是谁,千篇一律的微笑、提问,难以调动、激发嘉宾的情绪,使节目最终流于平淡。还有的不加控制,使谈话流于自然主义。很多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控场能力和应变能力不强,对嘉宾的精彩谈话不能做到及时反应,当嘉宾的谈话冗长且偏离主题时,不能适时打断,谈话节目中主持人的灵魂作用未能发挥。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交流是平等、真诚、和谐的,这种交谈不同于平时的随侃,它还需要主持人能够用心去倾听,用心去对话。
纵观所有电视节目形式,没有哪一种能和谈话类节目主持人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相比。在谈话节目中,主持人是灵魂,主持人的水准决定着节目的风格与水准。“电视谈话节目,商业性的个人神话”,这个神话的制造者就是主持人。所以,主持人在对节目以及对自我的把握上应该心中有一把尺,既不能自我感觉太好,也不能对自己没有信心,不必仰视“强者”,也不能俯视“弱者”。节目主持人有了稳定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在节目现场才能做到张驰有度,主持人的能动作用才能发挥到游刃有余。主持作为一门艺术,应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主持人独特的个人魅力来传达每一种思想,感染每一位观众。这样才能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控场艺术发挥到淋漓尽致。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